前言
一提起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人们自然会想到汉唐隋唐,其中又以唐朝的国势最为鼎盛强大。唐朝在李世民、玄宗等英主治理下,国泰民安,疆域辽阔,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典范。
然而面对西方来自高原深处的吐蕃,这场看似不平衡的战斗,唐军屡战屡败,前后近百年无力取胜,想必后人难免会感到惊讶。我们不禁要问,明明唐朝的战力不输于后世的元朝和清朝,又何以面对吐蕃时屡屡受挫?这其中又有哪些曲折与变数令强盛的唐朝屡吃吐蕃军的败仗呢?
一、唐初扶持,吐蕃始兴
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尚是一个蛮夷之国,其势力范围仅限于今日西藏一隅。与当时正值鼎盛的唐朝相比,吐蕃的国土面积,实力不可同日而语,只是西域一个依附唐朝的小国。
而在吐蕃的西边和北边,则站立着一个强大的敌人——突厥汗国残余势力建立的吐谷浑。吐谷浑族是一个兴盛一时的游牧民族,其先祖可追溯至匈奴时期。吐谷浑自建国以来,依仗优良的草原生态和敏锐的战斗天赋,其骑兵战力异乎寻常,经常袭扰吐蕃边境,让吐蕃朝不保夕。
面对强敌吐谷浑的频频侵扰,吐蕃王松赞干布无奈叹息。他明白,单靠吐蕃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抵御北方强敌的进犯。当时的松赞干布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吐蕃赞普,继位不久便遇上这种外患。他日夜思索以弱制强之计,终于在唐朝公主文成公主身上看到了转机。
公元641年,松赞干布迎娶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公主文成公主为妃。通过这门政治联姻,松赞干布希望借助唐朝的力量除去吐谷浑这一心腹大患。文成公主入藏后,见吐蕃百姓苦不堪言,也体会到丈夫的焦虑,遂多次致信哥哥李世民,述说吐蕃所面临的困境,恳请唐朝出兵助阵。
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出手相助,但他也没有直接派兵进攻吐谷浑。公元643年,他调集大军,以“训练新兵”为名义,轻易击败了吐谷浑。吐谷浑国破人亡,电光石火间被唐军吞并。这为松赞干布扫清了北方威胁,也为吐蕃的崛起扫清了道路。
吐谷浑灭国的噩耗传来,松赞干布心中暗喜。没想到,倚仗唐朝之力,吐谷浑此患轻易除去。如今吐蕃北方绝后,正是雄踞草原,称霸一方的大好时机。一个宏伟的蓝图在松赞干布心中逐渐成形:要使吐蕃成为高原上最强大的国家,甚至有朝一日,还要向南方的长安称王!
二、权倾一方,吐蕃嚣张
松赞干布去世后,其子芒松芒赞继位为赞普。芒松芒赞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他要让吐蕃 唐朝的控制,成为高原上的独立强国。
【唐高宗时期:吐蕃击败唐军,唐蕃关系变成旗鼓相当】
公元663年,芒松芒赞率军攻灭了吐谷浑残余势力,彻底吞并其地界。吐蕃国力大增,一跃成为西域第一强国。芒松芒赞得意忘形,开始觊觎唐朝西部边境的土地。一年后,芒松芒赞派出2万大军,越过唐朝设置的输送站,直捣唐朝在西域的重镇青海。面对吐蕃的突然进攻,唐军猝不及防,全军覆没。这是吐蕃武力首次战胜唐军,夺取其在西域的领土。
从此,唐蕃关系由最初的宗主与藩属,转变为势均力敌的对手。唐朝这才意识到,自己扶持起来的吐蕃势力,已成了西域难以收拾的一股野心。而芒松芒赞也敢于与唐朝正面交锋,向南方进发的野心昭然若揭。
【唐玄宗时期:吐蕃不敢轻举妄动】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继位。这一时期的唐朝正值全盛时期,国力达到鼎峰。玄宗在河西一带部署了15万大军和无数战将,又派名将郭知远镇守陇右。面对唐军的盛况,芒松芒赞也不得不收起过度膨胀的野心,暂时归顺唐朝。
在玄宗威武的治世下,吐蕃不敢轻举妄动,唐蕃关系出现短暂缓和。然而这只是风暴来袭前的宁静。
三、长安沦陷,唐乱吐蕃亨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在中原爆发,唐玄宗李隆基不得不带着宫人仓皇出逃,最终在四川退位给了李亨。此时唐军主力调往中原平乱,河西兵马出现空虚,正是芒松芒赞梦寐以求的良机。
时任吐蕃赞普的赤松德赞立即出兵10万,趁机攻占长安。长安守军仅剩区区数千,不敌吐蕃军的气势汹汹。赤松德赞不费吹灰之力,攻入长安城。吐蕃军洗劫三日后扬长而去,还特意在长安擢立傀儡皇帝,以示对唐朝的蔑视和讥讽。
此役对唐朝的军心和士气影响极为恶劣。长安作为帝王都城,竟被来自西域的蛮族攻占洗劫,堪称奇耻大辱。赤松德赞此战一鸣惊人,自此在高原之上志得意满、嚣张跋扈,对南边的唐朝发出种种威胁。
四、唐吐回合,三国鼎立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代宗李豫继位。赤松德赞仍然对中原虎视眈眈,公元762年,他再次联合西北的强敌回鹘,发动10万大军,志在再次占领长安。
时任陕虢节度的名将郭子仪得知回鹘、吐蕃大军来犯的噩耗,立刻采取外交手段进行反击。他派出使者,先是成功离间吐蕃与回鹘关系,让回鹘产生背叛吐蕃的念头。随后又与回鹘达成联盟,共同对抗吐蕃。
在郭子仪的精心调度下,唐军与回鹘军会师长安城下,一举击溃吐蕃大军。这场会战成为吐蕃历史上的一场腥风血雨,死伤近十万人。赤松德赞只能抱憾而返。
自此,吐蕃国力受创,陷入内乱之中。它的盟友回鹘也因连年征战,国力亦日趋衰微。一个唐、吐、回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在西域形成,西北进入了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
五、末路颓唐,吐蕃亦殇
进入9世纪,唐宪宗年间,吐蕃国力略有恢复,又占领河西数城,双方交恶如故。但是,此时的唐朝已经是强弩之末,无力再承担长期战事。久攻淄青不下的唐军,更无力远征吐蕃腹地收复河西。
虽然吐蕃这一时期屡屡出兵骚扰唐境,但其国力也日渐衰弱。长年战乱不息使吐蕃百姓遭殃,赞普王权也日益削弱,各路藩镇割据,内乱不断。
公元842年,吐蕃爆发动药死法内乱,激进的武力派政变杀害宰相,让佛教势力得势。此后吐蕃王室内斗更为频繁,各地藩镇也纷纷自立为王,王朝分崩离析。到9世纪中叶,吐蕃帝国已土崩瓦解,雪域高原重新陷入混战状态。曾经与唐争雄的吐蕃,最终也在内乱和外患双重压力下走向灭亡。
结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吐蕃的初兴完全仰仗唐朝支持,可一旦失去唐朝这棵大树的庇荫,它便难以为继。可叹唐朝与吐蕃前后百年的纠缠,最后却双双走向败落。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吐蕃倚仗唐朝扶持兴盛,却也因唐朝衰微而难逃灭亡命运。两个曾经的友好邻居,却因利益和野心而反目成仇,其中变迁让人不胜唏嘘感慨。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昔日雄霸一方的帝国,终将化为尘埃。但那些不甘失败、热血和荣耀,仍会被后人津津乐道。
原创文章,作者:赵赵的期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544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