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经,万国来朝的伟大王朝在一代君王的昏庸中走向了衰败。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的转折点,而李家的天下未能从这场变故中恢复元气。
安禄山,生性聪慧,他深谙如何获得最高领导人的垂青,成功跻身唐王朝的最高层,成为了杨玉环和李隆基的干儿子。然而,一旦得到权柄,他联合周围势力对长安发动了毁灭性的攻势。李隆基不得不弃城而逃,而杨贵妃则在马嵬驿英年早逝。
然而,唐王朝的气数并未尽。安禄山和史思明最终未能达到他们的目标。安史之乱成了唐王朝一道刻骨铭心的伤口,从此之后,唐朝名存实亡。
安史之乱被誉为自古以来最为血腥的叛乱之一。其血腥程度可见一斑,长安由此变成了一座死城。诗仙杜甫曾在途经长安城门时,惊魂未定,此后岁月流转,一想起这场叛乱,仍会在梦中惊醒。
一、骤起的野心家,谁埋下了祸根
谁会想到,这个从小贩羊为生的贫儿,最终会颠覆江山,让一代盛世灰飞烟灭。安禄山生来聪明机灵,他很早就明白,要想在这个世界获得锦衣玉食,就必须爬到高位。为此,他必须讨好权贵人物。年幼时偷羊被捉,安禄山不慌不忙,一个巧妙的谎言就逃过一劫,不但没受罚,还获得了当地官员的赏识,被收为义子。
此后,安禄山更加了解必须依附权贵。他变本加厉奉承马屁,终于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欣赏。李隆基非常看重这个聪明伶俐、懂得取悦人的年轻人,多次提拔,逐步到朝中要职。
755年,已任河东节度使的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国燕,高举“天乙大亲贤仁圣武皇帝”的旗号,表达了夺取唐朝江山的野心。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奸臣,又是如何在朝中积蓄实力,最终孵化出推翻大唐的可怕阴谋?
其实,安禄山很早就抱有不轨之心。他专门攀附唐玄宗和宠妃杨贵妃,目的就是想依靠他们爬到更高的位子。渐渐地,安禄山得到了玄宗的全然信任,被赐予了河东、范阳、平卢三镇节度使的要职。
手握三镇重兵,安禄山权力滔天。他不再遮掩自己的野心,肆意搜刮百姓以充实自己,同时暗中招募力量。在河东三镇,安禄山已经成了实际上的独立王国之主。对此,朝廷却毫无察觉,百姓的苦难呼声也石沉大海。
可惜唐玄宗已然迷失自我,沉溺于酒色之中。他不再关心朝政大事,只想左右美人,与宠臣饮酒取乐。曾经英明的君王就这样在权色交迷中丧失了判断,给了奸臣趁虚而入的机会。一代盛世,就此埋下了隐患。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以“讨伐国贼”为名举兵造反,拉开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叛乱的序幕。
二、浩劫来袭,唐朝岂知危机
755年12月,安禄山带领大军一路杀到唐都长安城下。此时的唐玄宗还对大势一无所觉,以为安禄山只是出兵平叛。直到安禄山攻占了潼关,直指长安,唐玄宗才如梦初醒,意识到朝堂上竟然埋藏这么大的危机。
但是为时已晚,一路高歌猛进的叛军很快就杀到了长安城下。守城的禁军根本不是安禄山精锐的对手。756年春节刚过,长安城就沦陷了。
城破之时,百姓惊恐万分,四处奔逃,街市一片混乱。安禄山的军队却像饿狼一般杀进城来,进行大规模的抢掠屠杀。本来热闹非凡的长安城顿时就变成了人间地狱,哭声、惨叫此起彼伏,血流成河,死尸遍野。城中富豪贵胄更是成为了凶残军队宰割的对象,无数人被活活杀害,妇女被凌辱。长安城就这样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人间炼狱。
此时,大唐国势已近完败。唐玄宗面对大厦将倾的局面,只得弃长安城出逃。他命宦官李辅国护驾西奔,一路狼狈不堪。一行难民来到马嵬驿,还没喘过气来,就被安禄山派来的追兵追上。唐玄宗左右兵败如山倒,群臣争相归咎于杨贵妃和杨家人。在众臣的逼迫下,唐玄宗不得不下令,杀了杨贵妃及全族。
杨贵妃得知噩耗后痛哭失声,她明白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已定。最终,杨贵妃在侍女的帮助下上吊自尽,生命就此错付马嵬驿。
一代明君就此失去了自己最宠爱的妃子,也失去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在众臣推举下,他宣布传位给太子李亨,自己沦为“太上皇”。此时此刻,他是否为自己一手酿成的惨剧感到后悔?是否为杨贵妃的凄惨结局而难过?已经垂暮之年的唐玄宗,面对这场惨剧,他能做的实在太少。他也只能接受自己的昏庸将大唐一步步推向深渊的事实。
三、逃难的路上,杜甫亲历惨况
756年春,蜀郡诗人杜甫正准备结束多年隐居,前往长安应招入仕。还没出蜀地,他就在路上听闻长安已失。为躲避战乱,杜甫不得不绕道阴山,向西行进。
在菊花岭,杜甫被拦路的军士搜出了安禄山发布的“讨伐国贼”檄文。杜甫险些被当场处决,后凭着口才请示军士,才幸免一死。
继续西行途中,杜甫亲眼目睹了战乱带来的惨状:道路断绝,荒无人烟,村庄里只剩乌鸦鸣叫。偶有幸存者诉说家破人亡的惨剧。路边遍地白骨,令人胆战心惊。
进了长安,荒凉的景象更令杜甫心痛。几个月前还是一座繁华热闹的都城,现在整个城市死一般的寂静,到处是破败垃圾,充斥腐尸臭味。城墙上偶尔掉下一具白骨,发出轻微的撞击声,在空旷的街道回响,吓人心魄。
曾经辉煌一时的长安城,现在变成了人间地狱。杜甫不禁为之动容,他预见到战火将席卷整个大唐帝国,百姓要经受这场浩劫带来的长期苦难。一个盛世,就此在战火中灰飞烟灭。天下苍生,又该承受多少荼毒和灾难?
四、唐军壮志未酬,安禄山内乱自灭
虽然长安沦陷,唐玄宗出奔,唐朝却没有就此覆亡。李亨即位为唐肃宗后,立即着手准备反攻。756年春,以皇甫晖为首的唐军在河东的横山先胜一仗,大败安禄山军。这为之后的反攻打了一支强心针。757年,以高仙芝为首的唐军出师河南,在孟津渡突袭安禄山,一举收复了洛阳。
与此同时,安禄山麾下也出现了内讧。759年,在一次宴会中,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叛军失去了领袖。763年,史思明也死于自己儿子史朝义的暗算。
在这危机时刻,以贺兰霜剑为首的唐军勇士没有气馁。763年,唐军趁叛军大乱之机,发起果断反攻,很快就收复了长安和洛阳。至此,长达近十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但是,这场惨绝人寰的叛乱对唐朝早已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全国各地大饥荒频发,百姓生活凋敝,主要城池遭到严重破坏。唐朝此后国势日衰,疆域急剧缩小,只是一味维持表面繁华,内部已步入衰微。
五、 亡国之痛,教训千古
安史之乱持续近十年,波及了大半个大唐帝国,是中国历史上较长且最为血腥的一次内乱。安禄山军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光是占领长安后,就活生生杀害了十多万人。主要交通要道被切断,北方各城池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死伤惨重,流离失所。
这场惨绝人寰的乱事,给唐朝和广大百姓带来了难以计数的损失。北方主要城市文明因此遭到毁灭性打击。也使无数人背井离乡,失去家园。百姓要承受战争带来的深重创伤,且需要几代时间恢复生机。
结语
这场可怕的 灾难,也让后人吸取了沉痛教训:君主不能迷失本心,应时刻掌握大权,爱护百姓。也警示人们不能过分相信谄媚之辈。
一代王朝的覆亡,都因君主的昏庸与奸佞的谄媚。唐玄宗沉湎声色,放权于宠臣;安禄山则长期隐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造反。种种因素酿成这场浩劫。
虽然战乱最终平息,唐朝也已日薄西山。但我们不能忘记先人的苦难抗争,要铭记历史教训,也要期盼和平富强的未来。唯有君民同心,国家才能永续长存。这场可怕的 national灾难,其引发的反思与警示,还将为后世永远记取。
原创文章,作者:赵赵的期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544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