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很多人预想的一样,胡鑫宇事件以这样一种轰动的发布会形式,尘埃落定。
结论:自缢,排除他杀的可能
地点:粮库竹林为第一现场
动机:成绩下滑,悲观厌世
官方一锤定音,简单公布了关键的录音笔内容。
仿佛可以翻篇了?但又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有些疑点还是疑点,并没有人真正试图去说明,这是不是本身就存在问题?
有人混淆视听
疑点来自何处?
恐怕各大主流媒体对“新闻”的报道、挖掘,是真的不遗余力!
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在封面新闻1.31日10:19发布的文章《树林?仓库?官方人士确认胡鑫宇遗体确切发现地》一文中,曾有这样的标题描述“胡鑫宇如何进入粮库依旧是谜”。
为了让谜团显得更真实、更离奇,这篇文章中是这样写的:
“发现粮库面临密林一侧全部被两米多高的围墙围着,普通人难以翻越。”
先用记者实体探访的口吻告诉你,粮库四周密林环绕,还有两米多的高墙,暗示你:普通人进不去,除非胡同学不是普通人。
“记者从落差最小的沙土堆处,攀着树枝试图爬上围墙查看,发现院墙内侧落差高达四五米,普通人无法跳跃下去。”
当有消息称,院墙外堆有沙土,胡鑫宇可能是借着沙土堆的高度翻越院墙时,封面新闻的记者,亲临实地探查真相,告诉大家:
就算攀上沙土堆,离围墙顶也还有两米的距离,而且四周还有树木荆棘,而且就算上去了,也根本进不了粮库,因为院内落差有4、5米,将近两层楼了,普通人无法跳下去。同样暗示:胡同学能从这里进去?除非他不是普通人。
看到这样的报道,想必大家都跟我一样悬起了心:
记者去了现场都这样说,看来事件真的有疑点,一个15岁的孩子,怎么可能先爬过2米高墙,再从两层楼高的院墙上跳下呢?
跳下去了又再怎么上来,实施自缢呢?
在记者“局部”报道的引导下,大众自然而然产生了怀疑:
这不对这不对,这么高难度,一个15岁的孩子是怎么进去的?为啥要进去?这太可疑了,太诡异了!
正是在无法自圆其说的疑问下,大家开始了各种“猜测”,包括“不是第一现场”的怀疑。
然而,当央视公布了现场的3D模拟图后,我们才明白了真相——
粮库四周确有围墙,围墙确有两米多高,但在围墙某处的的外侧,当时正有一个施工工地,有一处紧靠围墙的沙土堆,土堆高度与围墙顶端的距离接近2米。
以此推断,身高1.76米的胡同学,向上伸长手臂,应该是能够摸到围墙顶部的。
考虑到15岁少年年轻力壮、动作灵活的特点,再结合现场图,红砖围墙表面或许坑坑洼洼、并不光滑,容易找到着力点来判断,胡同学爬上围墙的可能性很大。
且后期警方通过鞋底及边缘残留的青苔,和围墙上附着的青苔作对比,也证实了这一点。
另一个疑点就是,围墙内侧也有4、5米高,且荆棘密布,据说还常有蛇出入,如果仅凭这些信息判断,普通人是真的无法直接跳下。
但记者同样故意隐藏了重要信息,那就是——内侧围墙是有逐级台阶的!
我们从3D还原图和现场拍摄图,都能清晰看到。我不信大白天实地考察的记者,如果真的站到围墙之上会看不见那么明显的台阶。
要没就是他根本没去现场;要么就是他看到了故意不说。
目的是什么?制造话题讨论,增加文章的曝光率呗!
且大众再次被媒体误导:计划自缢的胡同学为什么要跳下围墙?
根本没必要跳下去啊,围墙边上就有树木枝桠,随处找一个粗壮的枝干就能实施计划了呀!
事实也证明,胡同学确实是坐在围墙的台阶上,内心反复挣扎了许久。但他并未尝试过要跳下高墙,最终决定在紧挨着围墙的一处树枝上,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与其说是大众喜欢阴谋论;倒不如说是主流媒体故意误导、疯狂暗示。
悬案?奇案?疑点重重?依旧成谜?
能写出如此抓人眼球、惊悚标题的行家,难道不就是“吃这碗饭”的各大主流媒体吗?
从一开始大肆报道胡鑫宇校园失踪事件,到发现尸体后一天数个消息跟进,碎片化、缺乏客观事实描述的各种报道充斥着网络 ,故意挖出各种“疑点”混淆视听,再引导大众往离奇的方向去猜测……
谣言是如何产生的?各大媒体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有人混水摸鱼
胡鑫宇事件中最讽刺、也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录音公布后,我们才发现:
他本不想死,如果我们能够早点发现问题,早点找到他,或许这条年轻又鲜活的生命,不会如此绝望的离去,只留给世人无限唏嘘……
10月14日17时40分时,站在5楼眺望的鑫宇还在犹豫:
“真站到这里,反倒是有点紧张了,心脏在狂跳。如果真跳下去了,会怎样?……刚刚又不跳,不行,我应该是不想。”
从学校出走后,直到当天深夜23点08分,他还是下不了决心:
“没有意义了,快零点了,干脆再等一下,直接去 死吧!可以的,因为我今天已经有点不清楚了,现在我好想去 死,感觉已经没有意义了”
前后矛盾的两句话,说明他的内心非常的挣扎。而这个时候距离他走出学校,也已经过去了5个多小时,他在这黑暗漫长的5个小时里,一直在做着最后的“心理建设”。
假如,我只是说假如——
假如学校能够在发现胡鑫宇不在的第一时间就通知家长,与家长积极地沟通中,了解到孩子心理压力大、崩溃、想哭的情绪,及时报警干预,那5小时会不会找到鑫宇,带他回家?
假如家长能够在胡鑫宇多次电话哭诉的情况下,及时认识到孩子抑郁、痛苦的状态,及时将处于崩溃边缘的鑫宇带回家,是不是就能够避免这场人间悲剧,更不会让这100多天的全网揪心变成“一出闹剧”?
谁在摸鱼?
封闭学校里,大门紧闭,围墙高耸,一个孩子不见了,老师不紧不慢,5小时候才通知家长。不是自己的孩子,不着急?
铅山县县委书记危言说:“接到胡鑫宇同学失踪的报警求助后,我们高度重视,全力搜寻。”县委组织发动了各级干部、护山守林员、志愿组织和广大群众,开展了持续的、不间断的搜寻。
结果呢?5000+人数的大规模搜寻,如此竭尽全力的寻找,却是在100多天后,被一只小狗发现了胡同学的真迹。
帽子叔叔说“我们组织力量围绕学校周边划定了589亩的野外公共山林区域,进行细!致!搜索……还使用热成像无人机对该片区域进行搜寻,未见异常。”
然而事实打脸,胡同学哪也没去,就在离致远中学几百米、步行仅几分钟的地方,静静地“看”你们表演。
发布会上,书J反省:“我们在搜寻工作中对部分重点区域,没有完全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搜索区域的“水分”到底有多少?我们一无所知。
江西省公安厅副厅长胡满松表示:“由于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一百多天才发现胡鑫宇下落,我们将深刻吸取教训,不断改进工作。”具体怎么改?咱也不知道。
谁在摸鱼?或许跟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一样,身在岗位上,心飞千万里。
有谁真正在乎胡鑫宇的下落吗?我不知道。
有人嗜血狂欢,赚得盆满钵满
世人的丑恶嘴脸,在这场流量狂欢的盛宴中,被展露无遗!
身为律师,不专心研究线索,不积极推进案件,却从接手的第一天开始就玩转直播间,发视频、开直播、求关注、刷礼物……真的能帮助破案吗?
拿当事人的伤口当噱头,直播要打赏;去香港找成龙发声;神推理、带节奏、各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直到律师协会发出警告,眼看无法再靠直播圈钱了,才慌忙结束代理关系。
现在真相大白于天下,试问,靠吃“人血馒头”赚的打赏钱,你舍得退回去吗?
身为“法律的代言人”,竟然为了捞钱如此无下限,连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与同情心都不复存在,真恶心!
更令人不齿的是,还有人为了博眼球、引流量,假冒“光头”老师,拍摄威胁家属私了的视频,在网络广泛传播。
打开某音,人人都成了胡同学的同乡,天天实地探访,高举“看望胡同学的父母、为两位老人打气”的旗帜,厚颜无耻地骗流量;
“带血被子”、“化学药水”、“器官假说”……等一系列谣言,真能脸不红、心不跳地从他们嘴里侃侃而谈。
他们中,又有谁真正在乎过胡鑫宇的下落?
谁又真正心疼过胡同学的父母?
可曾意识到,这些恶劣的言论,对于失去孩子的家庭会有多残忍?!
有谁真正在乎这个15岁的孩子?
看到一位网友的留言,瞬间戳痛了我:
“一想到他一个人在有蛇的树林里,孤零零地想着如何离开父母离开家人,就觉得心痛!”
自杀需要勇气,孩子走到这一步该有多绝望?
记得曾经有报道描述,国庆的时候,鑫宇还去妈妈打工的城市散心,从来不爱照相的鑫宇,这次竟然玩得异常开心,也愿意跟妈妈拍照了。只是看到手机里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却全部给删掉,只留下了近照。
这么反常的举动,家人难道没有注意到吗?又或者是注意到了,也没明白行为背后的动机吗?
鑫宇那时候是不是就已经动了念头,所以要让妈妈手机里永远留住那个在暑假里开心、快乐的鑫宇?忘掉从小养大的辛苦?
当鑫宇面对压力,崩溃地向妈妈求助时,当天三次通话,其中一次长达43分54秒,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时,妈妈真的感受到了鑫宇的无助吗?
而在最新细节的披露中,胡妈妈拒绝透露最后一次与儿子通话的内容,又说明了什么?
或许胡家人一开始就明白,只是他们无法承认。
无法接受是因为自己的忽略,才将儿子逼上了绝路。
他们不想一辈子带着对小儿子的内疚和自责生活,所以一直在自我编织的梦里不愿醒来。
而现实终究不会因某个人的意志而改变,真相始终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家人们,醒醒吧!
15、6岁的青少年,由于生长发育的规律,负责情感的“杏仁核”在15岁时发育成熟,使得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更敏感也更冲动。
但负责控制情感的“前额皮质”,却要到25岁左右,才能成熟;才能在孩子出现剧烈情绪波动时,及时拉回理智。
这就好比开车,“杏仁核”是油门,而“前额皮质”是刹车。15、6岁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辆油门动力强大,却未配备刹车系统的疯狂赛车,他们很容易情绪失控,从而导致“车毁人亡”。
除了及早发现、及时安抚、疏导帮助,恐怕真的没有更好的办法。
对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多一些关心和陪伴。
让胡同学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天下更多被情绪困扰的孩子,早日得到救赎!
这恐怕是胡同学事件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吧!
人类的复杂,难以言说。
鑫宇啊,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痛苦。
(图源网络,侵删)
原创文章,作者:一品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