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不要小看我》中,一个4岁半孩子的妈妈,说了一段自己的育儿经历。
她说一天晚上,女儿有个背诵的任务要完成。但女儿背了好几遍,直到深夜一点多了,还是背不下来。
她见女儿背不下来,内心很抓狂。接着,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当女儿背错一处,她便狠狠地往自己脸上扇上一巴掌。
节目播出后,引发了很多人的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这位妈妈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愧疚式教育”。它在当下看起来可能有效,但从长远来讲,对孩子的危害巨大。
什么是愧疚式教育?
疚式教育,就是指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试图通过示弱、诉苦、自虐的方式,让孩子感到愧疚,从而服从自己,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这种教育方式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
比如,有些父母看到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便会对孩子说:“我辛辛苦苦在外面赚钱供你读书,你就考这么点成绩,你对得起我吗?”
还有些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会对孩子说:“我自己省吃俭用,还不是为了供你吃供你穿,到头来你却这么不懂事,你这是要气死我你才开心吗?”
这些父母的字里行间,有意无意中都透露着这样一种观点:“为了你,我付出了很多,失去了很多,你要懂得感恩。”
在这些父母的潜意识中,就是想通过展现自我牺牲,或是自虐的方法,让孩子内心感到愧疚不安,进而变得听话、懂事。
其实说到底,这种方法就是父母对孩子一种变相的控制。短期内,孩子可能会因为不想让父母难过痛苦,而压抑自己的想法服从父母。但从长远来讲,它并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愧疚式教育会有什么后果?
1. 在愧疚式教育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关注点都放在如何让父母开心满意上,从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长此以往,他们就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无法在做事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只会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衡量自己的成就,事事以他人的喜好为出发点,从而失去了自我。
陈女士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母亲经常在她面前抱怨自己如何辛苦抚养她长大,让她要好好学习,才对得起自己的付出。
陈女士因此十分懂事,小小年纪就会帮母亲干家务,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以求母亲能够开心快乐。但这也造就她没有自我,事事迁就于人的讨好型人格。
工作后,同事们抓准了她不会拒绝,不敢得罪人的个性,事事都找她帮忙。而她不管自己手头事情有多忙,都是来者不拒。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办公室,弄得自己疲惫不堪。
2.愧疚式教育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极端心理。
当孩子一直活在对父母的愧疚中,巨大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他做事唯唯诺诺,生怕自己让父母失望。
一旦发现自己在某方面没办法达到父母的预期,他就会对自己全盘否定,活在深深地自责中,甚至还会因此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电视剧《底线》中的唐啸云,小时候做错事时,妈妈从不责骂他,而是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来惩罚他。
有次妈妈给他烧了一大碗红烧肉,他吃了几口,跟妈妈说自己已经吃饱了,不想吃了。不料,妈妈拿起筷子说道:“你不吃我替你吃。”
接着,妈妈不停地夹起肉往自己嘴里塞。他看了十分害怕,赶紧对妈妈说:“妈妈,求求你别吃了,我吃就是了。”
从小饱受母亲愧疚式教育的控制,唐啸云的心理从最初的内疚、自责,慢慢转变成怨恨,进而做出了弑母的行为。
不可否认,内疚感在短期确实内能激励孩子认真学习,也能让孩子变得更加听话。但是,它并非发自孩子的内心,而是出于一种外来的道德绑架。是以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及自我价值感为代价,最终导致孩子心理出现问题。
父母要如何避免愧疚式教育?
首先,父母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和人生负责。
生活中,许多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将生活压力转嫁给孩子。比如,有些离婚的父母,会对孩子说,自己是因为他才没有再婚。
这些父母的做法,会让孩子认为父母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父母无形中将自己对生活中的不满及压力,转嫁给了孩子,让孩子承担他不应该承担的痛苦。
父母可以尝试着换个角度想一想,自己选择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爱孩子,是不是都是自发的?
如果是的话,父母就不应该利用这份爱来控制孩子,让他背负重负,产生恐惧和不安。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没有谁生来就该为别人的人生负责。
其次,要允许孩子做自己。
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父母要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独特之处,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展现自我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同时,要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主权,让他们做出自己的决策,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当然,父母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提供指导和建议,但也要给孩子犯错和学习的机会。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真正做到做自己。
总之,愧疚式的教育方式并不能使孩子变好,而是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唯有鼓励孩子勇敢地做自己,孩子才能活出自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更多推荐:
父母的这种行为,孩子最反感,可惜很多父母并不知道
父母的情绪暴力,正在摧毁孩子的人生
原创文章,作者:儿科医生鲍秀兰,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48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