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文/兰妈谈育儿

周末,去吃肯德基时遇到这样一幕:

有位妈妈,带着她女儿在店里点餐

问到吃什么时,妈妈很熟练地说出:“来一份儿童汉堡套餐,再加一个冰激凌”

一旁的女儿还关心说:“妈妈,你不吃吗”

妈妈摇摇头

低头对孩子说:“你吃饱就行了,我回家再做饭”

大概过了5、6分钟,女孩就吃上了美味的午餐

刚开始妈妈还宠溺地说:“慢点吃,把它们都吃完”

可看到孩子开始吃一点、浪费一点后,她就开始唠叨说:

“你这孩子,我把钱都省着给你买吃的,吃不完不知道留给妈妈吃呀,一点也不知道感恩”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女孩听后,刚开始小声地嘀咕“是你自己说不吃的”

当妈妈继续唠叨:“这就是你浪费的理由吗”

女孩明显开始难以下咽,桌面上的美食也瞬间不香了,眼里的不知所措更是藏不住

这一幕,落在我的眼里又是那么的不是滋味

想想过去,我也曾一面为孩子牺牲、另一面强调付出

可孩子非但不懂得感恩,还特别反感,有时还直接和你保持冷漠距离

原来,这就是牺牲带来的沉重

你在自我牺牲里只顾着感动,孩子在你感动的付出强调下又充满负罪感

所以,自我牺牲是不容易感动孩子的,家长也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着感动

想让孩子懂得感恩、积极进取,拒绝自我牺牲的情感内耗就是很重要的一步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01

不是孩子不懂得感恩

而是牺牲型父母让孩子不懂

和一个朋友聊天时,我们聊到了父母常说的“为你好”这个话题

我就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下,从小到大听到母亲说过最多的话,也就是“要不是为了你…”

都说,有一个什么都省给自己孩子的父母,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可我的内心,却常常承受着很大的压抑

小的时候,母亲对我什么都舍得,每次出门都把钱省着给我买好吃的、好看的衣服

在那个本身经济不是很好的年代,我算是比较幸福的

但恰恰是这样的牺牲,成为了束缚我的一架天平,每当母亲对我付出越多的时候,她所需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比如,我在学习上有一点点松懈、没有进步

母亲就会站在制高点唠叨:“你看看,给你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条件,你就是这么回报我的吗”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牺牲、和回报对比,让我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

似乎,如果我没有按照父母所安排的路径去成长,那就是天大的不孝,也是他们眼中最差劲的样子

这就是牺牲感里的情感勒索

很多时候呢,也并不是孩子不懂得感恩,而是牺牲感强的父母让孩子不懂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父母一边牺牲、另一边又要求孩子如何做

本质上是什么?是爱吗

并不是

从心里层面来说,这就是一种道德绑架,也被称为精神控制

没有人愿意被控制,孩子也是一样

想让孩子懂得感恩,那么我们首先就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行为

爱就爱,千万不要把爱当成索取去消耗孩子的感情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02

牺牲感太强的父母

只会带给孩子更多心理负担

妈妈群里有一位留美硕士

本来可以很轻松地晋升为教授

可结婚之后,为了可以更好地照顾到女儿,她放弃了别人翘首以盼的机会

为了家庭而放弃事业,这是很多女性成为妈妈后都会做出的牺牲

但牺牲的背后,更多的是对另一件事情的渴望

正如这位硕士妈妈的退居,她一方面为了孩子的成长而自愿牺牲,另一方面又心有不甘

总觉得自己做出那么大的决定,怎么也要把孩子培养成比教授还厉害的人物

于是,这种牺牲感就成为培养孩子能力的精神绑架

每次一发现孩子学习上有所懈怠的时候,就会不停地强调自己的牺牲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一句“为了你,我放弃那么好的前途”,是妈妈的牺牲感下的口头禅,也是对孩子的精神绑架

得知女儿喜欢音乐而懈怠学习后,妈妈气得直接扔掉了孩子收集的所有专辑

一边是对音乐的喜爱,另一边又是妈妈寄予的厚望与牺牲感索取

女孩是愧疚又怨恨,她希望成为妈妈眼里优秀的孩子而愧疚,又怨恨被掌控的人生不得喘息

那左右不了的人生,让女孩直接想着逃离

而一向乖巧的她,也变得叛逆,因为长期的情绪压抑而拒绝与人沟通

我们希望孩子优秀成长,但孩子的优秀就像是一种灵魂,一个身体也只能承受一种

你让孩子努力学习的同时,又给他们规定太高的角色定位,长久的情绪压抑只会让孩子面临精神崩溃

所以,牺牲感太强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心理负担、精神压抑

你想让孩子优秀成长,明白父母牺牲的一片苦心,也不全是对孩子情感索取、为他们定义人生

平时试着和孩子多说说心里话,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才是我们爱孩子的最直接体现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03

感恩是发现与情怀

家长是那个传递价值感的人

感恩就是在细节中发现

父母的牺牲感太强,就会成为孩子发现细节的情感阻碍

新来的邻居花花,是一个情绪比较容易失控的人

别的一句简单话,都会成为矛盾的揣测点

也因为容易情绪化,她和身边的很多亲友们都相处得不太融洽

很多人都说这样的人容易相处,其实花花性格怪异的背后,是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

小时候,花花的妈妈对她说过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为了你将来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我砸锅卖铁都会供你读书,你可不能对不起我的付出”

这种强烈的牺牲感,让花花从小都有着比较重的负罪感

特别是看到妈妈每天早出晚归的辛苦,花花也一直把她的出生当成妈妈辛苦的一笔债

正因如此,花花的童年就是不敢任性、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

甚至,在自己想吃一颗糖的年纪里也不敢多说一句话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她说,再苦再累的环境下,妈妈虽然都没有放弃我,但我和她之间却没有多少母女情,仿佛只有偿还不尽的压力

在那种相对于比较愧疚的负能量下,也就成就了花花如今的敏感、还有精神分裂

人的一生中,愧疚是属于心理上最大的负面能量

可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从始至终都需要正能量灌溉

父母的牺牲与付出不是一定要藏着掖着,而是在于感情上的发现与情怀

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谈自己的牺牲与付出

也许这只是不经意的一句提醒话

但在孩子看来,每一份强烈的牺牲感,都是尝不完的债、报不完的恩…

这是索取、控制、也是在消耗能量

太多的能量重压,最后都会成为烙印在孩子内心的童年伤疤,成为孩子童年里难以承受的心理背负

所以,感恩是一种情怀,是一种发现,更是一种能量,而家长恰恰就是那个传递价值感的人

你给孩子的爱是轻松还是负担,都会影响孩子被爱的感觉、与发现情怀的能量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04

爱孩子从不是牺牲

父母轻松孩子才能感受幸福

真正的爱是什么,是牺牲吗

并不是

比起父母把所有好的东西都省给孩子,孩子更需要的是在欢乐气氛中感受爱

回想很多家长经常说的“为你牺牲那么多,你可要争点气”

类似的话,为人母之后,我也曾经对自己的女儿说过

可不同的是,抱怨之后我会在后边多补一句:

“虽然为了你的成长,我牺牲了很多,但一切都是值得的,特别是你现在认真努力的样子,真的太让人欣慰了,也相信你的所有努力,最后都会成为你优秀路上的最大力量”

牺牲感,就像是我们面对生活时的负面情绪,我们可能无法完全远离它们,但是在情绪调节方面,我们却可以做自己的主

负面情绪是情绪,正面情绪也是情绪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提供给孩子的情绪一定是正面的

当孩子所处的环境,包括所拥有的情绪都是健康而积极时,他们身上的价值感自然也就体现出来了

在这之前,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但不要牺牲、更不能强调牺牲

不管在什么时候,我们无微不至照顾孩子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让孩子去做自己的决定

最好是做个台下鼓掌的父母,把舞台交给孩子,哪怕是当前掉队了,也哪怕孩子不如别人,也不要被世俗和名次所束缚

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能带动孩子成长,内心富足才是传递能量的最佳方式

与此同时,我们在传递能量的时候也要坚守一个原则:“先学爸(妈),后学霸”

这就是能量价值,也是成长榜样

所以,教育不是枷锁,也不是自我牺牲,当你把它当成一种能量带动时,才能带着孩子飞得更高更远

请记得: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

那么,关于教育孩子最好别在自我牺牲里只顾感动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原创文章,作者:兰妈谈育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47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