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远远地高过海面
高原上安静躺卧着的
象菊花一般清澈的湖水啊
萨彦岭下是我们失落了的
库苏古泊……
这段诗出自当代我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席慕蓉,诗的名字叫《唐努乌梁海》。
席慕蓉
20年前,席慕蓉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提醒着我们,在蒙古大草原的北部,有一片曾经属于我们的土地。而如今,这片土地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俄罗斯的领土。
1994年,中国与俄罗斯确认西段领土划分,这标志着我国正式确认俄罗斯对唐努乌梁海拥有主权,从此它与我们再无瓜葛。
那么,唐努乌梁海是怎样的一片土地,它又是如何一步步被并入别国的呢?我们还有收复回来的可能吗?
历史悠久的都播人
隋唐以前,我国对唐努乌梁海的了解比较少,史书也鲜有记载。在仅有的几处史料记载中,生活在这里的民族被称为“温良改”或“斡良改”。
当时西汉著名将领李陵投降匈奴,匈奴单于看重他的才干和政治影响,对其委以重任,封为右校王。
管理着一个被匈奴征服的古老民族——坚昆。从此他在坚昆一带娶妻生子,他的子孙后代也在这里繁衍生息。
那时的李陵不会知道,这件事两会对我国千百年后的一次领土扩张起到推动作用。
到了唐朝,史书终于对唐努乌梁海有了较为明确的记载,这时生活在这里的民族被称为“都播”,也写作“都波”。
根据《新唐书》中的描述,都播地区北面到达小海,西邻坚昆,南与回纥接壤,自身分为三个高度自治的部落。
由于唐朝是一个辉煌开放的朝代,一些小国以并入天朝上国为荣。贞观年间,都播人的邻近骨利干人带着上百匹骏马前往长安朝拜太宗皇帝,祈求大唐王朝的庇护。
都播人听说这件事后,也派遣使者携带贡品加入到骨利干人的朝贡队伍,一同拜见天朝皇帝,至此,唐努乌梁海第一次与中国有了交集。
当时的都播、骨利干都是黠戛斯人的势力范围,而黠戛斯的前身便是当年李陵管辖的坚昆。公元9世纪前后,黠戛斯崛起,成为一方小霸主。
贞观二十二年,距离都播、骨利干朝贡仅仅过去一年,黠戛斯首领亲自前往长安,请求归附。
黠戛斯首领告诉太宗皇帝:“臣既一心归国,望得国家官职,持笏而已。”
此时黠戛斯首领用的词汇是“归国”,因为他就是李陵的后人。而李陵与唐太宗李世民,同样源自关中李氏。
太宗皇帝了解过黠戛斯人的相貌,大多是赤发绿瞳,即我们现在所熟知的白色人种。而黠戛斯却是黑色头发,与一般黠戛斯人有明显差异,故而黠戛斯这亲戚攀得可信度极高。
对于黠戛斯的“归国”,太宗大喜,也认同了这一说法。到唐中宗时,黠戛斯再次朝贡,中宗皇帝还曾感慨:“尔国与我同宗,非它蕃比。”
黠戛斯被纳入唐朝版图后,中央设置坚昆都督府,上级是燕然都护府。都播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唐朝领土,归坚昆都督府管辖。
纵观唐朝三百年,都播曾被划入回纥,也曾被黠戛斯收回,但一直处在唐朝治下。
唐朝之后,辽、金等朝代先后对唐努乌梁海地区形成了有效统治。苏联考古学者曾经对这一地区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金通宝”钱币。
这一发现说明,唐朝之后的王朝对唐努乌梁海地区的统治没有减弱,反而这里的人民进一步融入了华夏民族。
而唐努乌梁海再一次成为焦点,要到蒙古崛起,而自那时起,生活在这里的民族也已经大致融合成了今天图瓦人的雏形。
1206年,茫茫草原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成吉思汗完成了对蒙古各部的统一。次年,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率西征兵团横扫唐努乌梁海。
由于这里是继续西征的必经之路,蒙古人对这里极为重视。他们在这里驻兵屯田,设置了4个千户,并且派遣了“五部断事官”:吉利吉思、撼合纳、谦州、乌斯、昂可剌,让他们分管唐努乌梁海各项事务。
就这样,都播人、汉人、蒙古人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民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图瓦人。由于图瓦人以狩猎、畜牧、捕鱼为生,擅长使用鹿拉雪橇,因此也被称为“木马突厥”。
1206年前被成吉思汗统一的蒙古各部被称为“毡帐百姓”,与此相对,图瓦人被称为“林中百姓”。
唐努乌梁海虽然是图瓦人赖以生存的地区,但作为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也遭受了不少磨难!
强权环伺中求生存的图瓦人
由于蒙古人历来有“幼子守灶”的继承传统,因此成吉思汗将帝国分给儿子们时,最小的儿子托雷获得了整个蒙古帝国最为核心的毡帐百姓和林中百姓。
托雷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政权,最终阿里不哥败给了自己的哥哥,但获得了蒙古西部的统治权。
根据成吉思汗制定的“大扎撒”,忽必烈无权剥夺阿里不哥的属地,因此包括唐努乌梁海在内的蒙古西部,一直处在阿里不哥一系的掌控下,这片土地在明朝被称为“瓦剌”。
明朝早期,瓦剌表现得极为恭顺,永乐六年,瓦剌部向明朝进贡,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等瓦剌首领都被封为王。
两年后,永乐大帝朱棣北征草原上的鞑靼部,从此鞑靼一蹶不振,而瓦剌也第一次露出了獠牙。
它先趁势抢夺鞑靼领土,继而南下进攻明朝边境,但有一代雄主朱棣在,瓦剌很快败北,此后继续向明朝称臣纳贡。
宣德年间,瓦剌又诞生了一位霸主也先,而明朝却一如既往地对瓦剌采取怀柔政策,史书记载:“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
宣宗在位时,瓦剌对明朝边境时有侵犯,但宣宗尚能应对,并且没有过多追究。
但到了英宗统治时期,皇帝好高骛远,亲征蒙古,最终在也先的设计下,明英宗朱祁镇步步入扣,最终“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被生擒,明朝遭受奇耻大辱。
英宗被送回后不久,也先在政治斗争中被杀,妻子母亲被仇人掳走,此后瓦剌又成为明朝的附庸,再没有激起浪花。
直到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央王朝,这时的瓦剌分为四部:远走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占据青藏高原的和硕特部、与清庭交好的杜尔伯特部、康熙皇帝的一生之敌准噶尔部。
而唐努乌梁海属于准噶尔部,再一次与中央王朝为敌。
17世纪,三股强大的势力在此激烈交锋,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土地有着极度的渴望。
不过土地对它们三者的意义却有所不同。对代表中国的清王朝来说,土地代表耕田;对远道而来的沙俄来说,土地代表领土;对草原上的准噶尔汗国来说,土地代表牧场。
清朝前期的实力仍是不容小觑的,最终准噶尔汗国被灭,沙俄也没有占到便宜。
1655年准噶尔汗国覆灭,当地首领俄木布额尔德尼被清庭册封为扎萨克,扎萨克意为执政官,这项任命确认了清朝对唐努乌梁海的主权。
1727年,清庭与沙俄签订《布连斯奇界约》,这份条约明确规定:唐努乌梁海是中国领土。
1758年,清朝对唐努乌梁海地区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置了唐努、萨拉吉克、托锦、库苏古尔四个旗,财政上税赋也从地方接收变为直接上交中央。
可以说,早期的清庭不仅在主权归属上牢牢掌控着唐努乌梁海,还对这里进行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可即便如此,沙俄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这片土地的觊觎。
北方强权的野心
起初沙俄数次派遣官员、商人来到唐努乌梁海地区,对生活在这里的和托辉特部进行游说,试图使他们转而归降沙俄。
但他们的游说非但没有获得成功,反而引起了当地人对他们的反感,于是沙俄不得不收敛了侵略的野心,直到清朝后期。
由于唐努乌梁海西边的部分地区尚未明确主权归属,沙俄便选择从这里进行扩张,想要逐步将这里变成自己的领土。
由于沙俄势大,所以不愿被沙俄统治的唐努乌梁海人选择前往东北或西北,这才形成了今天的柯尔克孜族。
1864年,中国已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腐朽的制度和孱弱的国力显露无疑,真正地成了列强砧板上的鱼肉。
这一年沙俄强迫清庭签订了《塔城议定书》,也称《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这份不平等条约将唐努乌梁海西部划归沙俄,但大部分地区仍被明确为中国领土。
虽然协议上这里还是中国的,但沙俄长期保持对这里的非法移民和经济渗透。渐渐地,当地人民的归属感发生了改变。
辛亥革命爆发后,沙俄试图煽动部分蒙古王公投靠自己。事实证明,沙俄的行动起到了一定作用,唐努乌梁海与外蒙古相继宣布独立,之后更是驱逐了中央政权派驻到当地的官员。
但这一转变仍与沙俄的企图有所不同,他们希望的是外蒙古直接并入沙俄,而非独立。
因此沙俄宣称:俄国人在唐努乌梁海受到了威胁,于是直接派兵强占了这一地区,逼迫当地贵族成为沙俄的附庸。
在这种情况下,沙俄完成了对唐努乌梁海地区事实上的掌控。
1917年,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随之而来的还有十月革命,俄国内政权频频更迭,俄国人自顾不暇,对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其他地区的掌控有所减弱。
当地人抓住了这个机会奋起反抗,同时执掌中国政权的北洋政府也收到了来自唐努乌梁海的请愿书。
于是1919年徐树铮将军进入外蒙古,仅用8000兵力就击溃了蒙古骑兵和俄国匪兵,恢复了中原政权对外蒙古的主权。
而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胜利将俄国拉到了谈判桌上,他们不得不以平等的身份与中国展开谈判。
列宁掌权后曾表示:要归还沙俄时代强占中国的领土,时任苏联代理外长的加拉罕也曾在《加拉罕宣言》中作过类似表态。
但事实证明,领土纷争牵扯的利益方太多,其中的复杂程度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故而唐努乌梁海的主权归属问题虽经数年谈判和会晤,但始终是悬而未决!
1921年,苏俄再次出兵唐努乌梁海,这次的理由是帮助北洋政府清剿盘踞在当地的白俄军。
尽管苏军最终剿灭了白俄势力,但仍旧没有归还唐努乌梁海。
后在苏联的策划下,唐努乌梁海宣布独立,成立“唐努拓跋人民共和国”(也称图瓦人民共和国),不出所料地,这个政权完全处于苏联的掌控下。
1924年,唐努拓拔人民共和国宣布与同样宣布独立的外蒙古合并,可这居然遭到苏联的反对,可见苏联对唐努乌梁海的觊觎之心丝毫不加掩饰。
1944年,作为独立共和国的唐努乌梁海地区申请加入苏联,次年的苏联大选中,唐努乌梁海地区被划为第299选区。
而中国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道貌岸然的北方邻居强占了这片土地,除了口头上的抗议,再也作不出任何实质举动。
对于国民政府的抗议和交涉,苏联要么采取拖延策略,要么干脆置之不理。1925年底,冯玉祥因政见不合将徐树铮劫持暗杀,从此外蒙再无中国军人。
而投靠苏联的图瓦共和国起初希望得到苏联的优待,然而它们等来的却是接二连三的剥削。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从这里强制征兵,无数图瓦人被送到战斗前线,成为绞肉机中的肉糜。
同时苏联还将这里开辟成后方仓库,而当地人节衣缩食,省出来的粮食、物资都被用在了战争中。
战后,图瓦人一度天真地期待着回报,但最终等来的却是苏联优先发展乌克兰的政策,而图瓦共和国则需要继续向乌克兰输血。
虽然加入了苏联,但图瓦人远离政治、经济中心,发展出了自己独有的民族特色,既受到蒙古、俄罗斯、汉族等的影响,又与其不尽相同。
图瓦人的传统房屋全由木头搭建而成,用木质栅栏隔出院落,完全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地区的砖瓦结构,反而与北欧有些类似。
在食物方面,同蒙古人一样,图瓦人喜好奶酒。不过与蒙古人不同的是,蒙古人用羊奶做成奶酒,图瓦人使用的却是牛奶。
1994年,苏联早已倒台,新生的俄罗斯联邦与我国进行了西段边界的划分,双方达成了划分边境的《关于中俄国界西段的协定》。
这一协议形成了一个令国人难以接受但又非常现实的结果——我国承认了俄罗斯对唐努乌梁海的主权,也就是说从此这块面积与河南差不多大的土地不再与我国有任何关系。
如今近30年过去,昔日的唐努乌梁海作为俄罗斯中南部一个区域,并不受重视,经济发展也后劲不足。而当地人依旧过着游牧民族的生活。
结语:
而且被占领几十年后,那里的人民早已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没有了对中国的归属感。想要再次将其收回,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
失去国土,我们固然难过,但我们只能怪那个落后挨打的年代和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如今为了不重蹈覆辙,全体中国人应当发愤图强,以强大的国力来捍卫自己的领土主权完整。
编辑:吃面不吃鸡
责编:zxt
原创文章,作者:猫爷的渔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4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