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尽管西方一直对华施压,要求加入所谓的“反俄阵营”,但中方依旧不为所动,始终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上,呼吁俄乌双方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然而,眼见西方施压不动,一些西方媒体索性将目光放在了乌克兰身上,要求乌克兰紧跟西方立场,继续向中国施压,最终迫使中方放弃中立立场。
日前,美国《外交家》网站(The Diplomat)刊文指出,想要迫使中国放弃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中立立场,乌克兰必须紧跟西方的步伐,继续向中国施压。为了迫使中国放弃中立立场,这家美国网站还给乌克兰政府想出了以下4个“鬼点子”:
第一,考虑到“中国的全球野心和相关挑战”,乌克兰必须根据欧盟和北约的做法调整其对华政策,继续向中国施压。而在这方面,美国和欧盟应该通过加强联合研究,帮助乌克兰提高对中国的认识,将重点放在防范来自中国风险的问题上。
第二,乌克兰必须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在这方面的具体表现为,美国和欧盟必须为乌克兰提供一个美好的前景,即加入欧盟和北约。原因在于,欧盟和北约迟迟没有扩充新成员的行为,给中国和俄罗斯增加地区影响力创造了很大的机会,但如果乌克兰加入了欧盟和北约,将迫使这两大组织在对华问题上采取更加激进的新政策。
(图注:《外交家网站》报道截图)
第三,西方有必要帮助乌克兰建立对其敏感技术的保护,削弱中国在乌克兰的影响能力。而乌克兰要做的,便是要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机制来筛选外国投资,防止中国渗透至该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和经济敏感部门。
最后,西方有必要帮助乌克兰与亚太地区伙伴,包括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等建立起稳定和互利的关系,这不仅有助于乌克兰融入全球生产链,成为欧洲的“经济之虎”,同时也会对这些国家和地区产生莫大的好处,因为乌克兰战争的胜利将极大加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民主性”。
整体而言,美国《外交家》网站给乌克兰政府出的点子,看似对乌克兰非常有利,但实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这种以损害中国利益迫使中方放弃中立立场的做法,本质上破坏了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平衡感,最终受益的可能是俄罗斯。
以所谓的“防止中国渗透至乌克兰的关键基础设施和经济敏感部门”为例,《外交家》网站敦促乌克兰的这一做法,实际上与乌方此前非法将中方企业持股的马达西奇公司收归国有一事没有什么区别,都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
当时,马达西奇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发动机生产商,在巅峰的时候,出口额占了乌克兰航空产业的一半以上。只不过,由于2014年的克里米亚事件后,马达西奇公司就失去了来自俄罗斯的大量订单,一度徘徊在破产的边缘。那时候,是中国企业给予了该公司价值1亿美元的贷款,并收购相关股份,这才让马达西奇公司得以缓过劲来。
然而,中方企业通过合法途径收购的做法,却遭到了乌克兰政府的无视,不仅拒绝履行相关协议,还对中资企业和相关人员采取制裁,限制这些人员进入乌克兰境内。去年11月,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更是放话,要将包括马达西奇公司等在内的重点企业收归国有。这一举动,就意味着中国企业一直以来进行的收购进程被强行中断了,也意味着中企此前投进去的几十亿美元白白打了个水漂。
本来一个“马达西奇案”,就让中乌关系出现了微妙变化,也让不少中国民众对乌克兰政府有着极大的成见,如果乌克兰听从西方的话,再次制造出几个像“马达西奇案”一样的事件,估计谁也保不准,中方是否还能在乌克兰问题上保持平衡感。
毕竟,目前中国的立场,对于俄乌双方来说,就是一个最好的结果,两不相帮,不偏向谁也不支持谁,在秉持中立原则的同时,还不忘敦促两边坐下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况且,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谁也无法左右中国相关的决策,即便是美国来了也不行,更何况还是如今深陷战事的乌克兰呢?
总之,乌克兰现在能做的,就是想着如何在中国和西方之间维持平衡关系,而不是贸然同西方国家一道,加入施压中国的阵营。在中国,有一句俗话是这样说的:“什么都不做,好过乱做”,希望乌克兰能悟透其中所蕴含的大道理。
原创文章,作者:唐驳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41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