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农业发展巨史中,用生命谱写农业发展之路的人少之又少,然而今天的主人公却用一生为中国的农业进步指引了前进的方向,他为农业强国的奠定做出了坚实而有力的基础,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刘瑞龙。
刘瑞龙就读师范大学时,受进步文化感召,爱国情怀日渐俱增,早早加入了党的大家庭。
跟随党的脚印迈步成长
此时刘瑞龙虽然年纪尚轻,但优秀的宣传能力却格外出众,引起组织的重视和培养,后任其为游击队队长,十九岁还参加了红14军的创立。虽然14军遭受到敌人的围剿,但却保留了红色的小火苗,这些火苗最后都成为一颗颗燎原之星。后来刘瑞龙又带领红二十九军在江苏作战,有次遭遇突袭,他因公外派,有幸避开战火的交锋,成为幸存者。
无私奉献,战功突出
抗战时期,他被安排到苏皖开展敌后根据地,一是因为他了解当地文化政策,二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为日后淮海战役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淮海战役期间,粮食耗量庞大,他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他充分利用良好的群众基础,组织号召上百名民工,组成输送小分队,有序分批将各类物资顺利送往战场一线。正因为有这些幕后英雄的默默付出,淮海战役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刘瑞龙曾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负责农委工作。他经常深入一线考察,带领农业专家到沿海地区勘查,为农民解决了很多疑难杂症。他还起草了农业方面发展纲领,撰写了农业增产措施,并且对水稻进行了三改,做到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
特殊时期,他遭遇到身心双重打击,但是他从不放弃对党的忠心,他用捡来的纸盒做稿子,写出了十万字的农业心得,恢复自由后,他积极投入到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中,并向国家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
古稀之年,他组织编撰了农业百科大全,倾注大量的心血,这些珍宝也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大全,他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所做的一切都是至高无上的,他的贡献也是举足轻重的。
热爱诗词,为人简朴
刘瑞龙喜爱诗词,即使在环境险恶的战争时代,他借诗词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他的诗稿收录了对党和人民的赤子情怀,他的诗词有反映战争的真实情境,也有对新生活的赞美热爱,还有他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子女的激励,充分展示了一个党员的高风亮节和广阔胸襟。
刘瑞龙一生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两袖清风、一生坦荡。他杜绝一切送礼行为,也让身边的人按他的规定执行,他不是不近人情,他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负责,这是他做人的基本原则。
教育子女方面也是兢兢业业
刘瑞龙在国家的建设发展中倾其所有,但是在子女的教育方面他也从未懈怠。刘老虽然永远离开了大家,但是他的儿女却继承了他的优良传统,各自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最出色的就是二女儿刘延东,成为新中国的优秀女性代表,而且官至副国级。他们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父亲一直告诉他们中国是农业大国,要发展好中国必须发展好农业,要切实贴近农民,为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他的一生都全心全意在为国家着想,始终都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位置。他永远都是国家的英雄,人民的好干部。
原创文章,作者:小春说史,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37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