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三线”,门头沟里的大型工厂,从辉煌走向没落

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迁移过程,是新中国处在各种强大外来势力包围下,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场盛大的自强运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全国掀起了备战工作的高潮,在大三线建设开展的基础上,北京小三线建设也拉开了序幕。

北京“小三线”,门头沟里的大型工厂,从辉煌走向没落

1968年11月,北京第二轴承厂开工建设,工程利用门头沟清水涧某下马工程旧址建设。清水涧四面群山环绕,中间有一条很深的河床,清澈见底的河水日夜不停地流淌。这片山清水秀之地,工厂开工后涌进大量城市的青年男女,从此打破了这里的宁静,建起一座带着神秘光环的三线兵工厂—北京第二轴承厂。

北京“小三线”,门头沟里的大型工厂,从辉煌走向没落

北京第二轴承厂,原设计规模为年产球轴承300万套,职工定员为2000人左右,是当年北京五大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全国轴承行业的大型生产厂。1974年~1976年,该厂参加北京天象仪攻关,负责遮光器轴承的制造。

北京“小三线”,门头沟里的大型工厂,从辉煌走向没落

工厂当时实行的是军事化管理,职工多数来自北京市区,每个车间都属于不同的连队,车工六连、钢球保持车间五连、锻工车间一连等等。清晨,遍布整个厂区喇叭播放起床号,大家也都是听着广播声起床,洗漱,吃完早饭,然后沿着家属区通往厂区的马路走向厂区大门。

北京“小三线”,门头沟里的大型工厂,从辉煌走向没落

这条沟自从有了国营工厂,一下子增加了几千人,职工家属们的生活自然带动了周围农村的发展,村民可以不用跑远路,就近把自己产的各种农副产品拿到厂家属区换些零用钱。工厂子弟也有自己的玩耍空间,满山的核桃柿子,酸枣木兰芽,下河捉鱼虾摸螺丝。虽远离城市,但职工们的业余生活却是丰富多彩。

北京“小三线”,门头沟里的大型工厂,从辉煌走向没落

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军事工业开始慢慢向民品转移,工厂开始自谋出路,寻找适合市场、适合自己的民品。进入90年代,国内市场供大于求,轴承行业进入困境。2007年被天马控股并购,改名北京天马轴承,再后来这片偌大的厂区因种种原因废弃不用。

北京“小三线”,门头沟里的大型工厂,从辉煌走向没落

如今,二轴厂长眠于深山之中,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洗礼,变得沧桑破败。一栋栋高大的楼房,不合时宜地矗立在山谷里面,任凭风吹雨淋。废弃的厂房、高高的家属楼,那纵横交错的管道,还有那扎根在房顶、在风雨中摇曳的荒草,它们都在告诉世人,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辉煌与荣耀。

北京“小三线”,门头沟里的大型工厂,从辉煌走向没落

走进老车间,空气中飘浮着机油和乳化液混合的味道,高高的墙壁和空阔的屋顶,斑斑锈迹中仿佛还能够听到那曾经隆隆的机声。一幢幢颇具年代感的厂房掩映在杂树之中,铺满落叶的台阶,长满杂草的车棚,昔日热闹的厂区如今默默地承受着岁月的侵蚀。

原创文章,作者:忆三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33982.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