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西南方向的大部分边境领土争端,基本上都和英国脱不开关系,可以说,这些边界争端,都是英国人一手造成的,英国就是中国边境安宁的不安定因素。
英国人一通搅和,搞得这些地方的相关国家边境鸡飞狗跳,小到吵架,大到兵戎相见,而英国人自己却早已经跑回大不列颠岛上逍遥自在去了。
其他国家的先不说,单说中国和缅甸之间的边界问题,基本上就是英国人在此搞殖民统治时期,依仗自己的实力,趁中国国势积贫积弱之时,在中国和缅甸之间打下的楔子。
为了拔除横亘在双方之间的这个楔子,中国和缅甸又是如何处理这个的问题的呢?
➊中缅边界争议地区都有哪些?
中国和缅甸之间,有着长达2700公里的边境线,其中未划定的争议区有三个,包括北段的江心坡地区(包括胡康河谷、野人山、江心坡、高黎贡山与恩梅开江之间的土地);中段南坎的“永租”地勐卯三角区;南段是签订了边界协议但还未来得及实地勘界竖桩的“1941年线”,包括阿佤山区的果敢地区。
其中,江心坡部分面积27000平方公里,勐卯三角区220平方公里,南段阿佤山区12000平方公里。
➋中缅边界问题的由来
中缅边界的所有问题,都和英国殖民缅甸,觊觎中国领土有关。
本来,缅甸是中国清朝的藩属国,但后来英国人盯上了缅甸,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从1824年到1985年,先后发动三次英缅战争。占领了缅甸以后,缅甸于1886年被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也就是英属缅甸,由英印总督管辖。
藩属国被吞并,宗主国的清朝自然不愿意,但此时的清王朝,深受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影响,实际上也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根本无力也不敢再和英军发生武装冲突,只能对此提出抗议。
在提出抗议的同时,当时驻英、法大臣曾纪泽便奉命和英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接触。
当时,在交涉的时候,英国人就中缅边界问题提出了三个协议,一是不会侵占靠近中国国境的缅甸地区;二是让滇缅边境上的大金沙江(今伊洛瓦底江)作为两国均可行船的公用之江;三是让中国在大金沙江西的八莫附近立商埠、设税关。因为曾纪泽本人当时对中缅边境的情况不太了解,表示待其了解情况以后再回复英国人。
到了1886年7月,中国和英国签署了《中英缅甸条约》,清政府承认了英国在缅甸的特权。但狡猾的英国人却并没有在该条约中列出曾经向曾纪泽提出的上述三个协议,其目的也是为了为其以后进一步侵占中国领土做准备,中缅之间的边界争端就此埋下。
驻英大使薛福成
此问题被后来以三品京堂候补的身份担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的薛福成于1890年6月翻看驻英使馆卷宗时发现,当即向英国人提出,重申五年之前中英双方的三条协议,并要求英国真正履行它在中英缅甸条约中每隔十年英国驻缅甸最大的官员要派人向中国朝贡的条款,如期向中国朝贡。英国人自然是一推再推,根本不想履行此前的协议。
而占领了缅甸的英国人并没有消停,更是进一步侵占了中国的八莫。1891年英国侵入野人山和江心坡南端,占领了麻阳、垒弄两寨。
1891年3月,薛福成建议由中国主动提出滇缅界务、商务的谈判,试图在边界问题上占据主动权,但这个建议并没有受到清王朝的重视。
直到1892年初,英国又派兵占领了江心坡以南的景颇族、傈僳族居住的昔董、马董等地。中缅边境问题才在薛福成的一再请求下,得以重视起来。
作为外交人员,薛福成十分了解英国人的终极目的,那就是急于在中缅边界与中国通商,便以此为条件,要求英国外交大臣同意与中国进行边界谈判。同样也基于此种心理,英国人便同样与中国就中缅边界问题进行谈判。
1892年2月下旬,英国提出了一份划界的备忘录。但这个备忘录不但完全否认了当年与曾纪泽提出的三条协议,甚至变本加厉,要将整个中缅界线划分到中国境内。
英国人的无理要求自然不能同意,薛福成在谈判中以英国人善用的国际公法入手,认为大金沙江两岸绵延数千里的野人山地,是片“不缅不华”的中间地带,按照国际公法,便应由两国平均分配,中缅边界应如三条协议中标明的以大金沙江为界。
就在谈判过程中,英国人故技重施,擅自通过明代滇西八关之一的天马关,修筑了一条自南坎至八莫的道路。中国方面自然不能同意,路虽然修了,但得把路权交给中国,英国自然也拒绝了中国要求,吃到嘴里的肉,强盗怎么可能轻易再吐出来。但薛福成十分强硬,同样还是使用英国人嘴里一直嚷嚷的国际法,迫使英国人在后来达成的条约上规定,英国所修之路归还中国,中国指定境内一条较短的、便捷的道路供英国人使用。
在两国之间长达两年的边界谈判中,薛福成始终坚持底线,以国际公法为依据,既坚韧又灵活,使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英国被迫承认了中国的合法要求。1894年3月1日薛福成终于代表中国与英国签订了《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款》,划分了中缅两国的中段、南段边界。该条款虽然并没有完全达到中国的要求,但也收回了滇缅边境部分领土和权益。在当时一贯是对外割地赔款的清王朝晚期,可谓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而“不缅不华”的那段边界,包括野人山和江心坡地区,因为一直搁置,也成了后来边界争端的一部分。
1897年12月,中英双方开始对未定的边界进行勘察划定。但因为双方分歧较大,一直没有达成协议,一直拖到了1941年划界。这里包括“北段未定界”,也就是尖高山以北暂时搁置区,即江心坡。同样,也因为争议巨大,起讫点为南帕河与南定河汇合处至南马河与南卡江汇合处的“南段未定界”,也就是阿佤山区段,也只能搁置。
1900年1月至1927年,侵缅英军先后入侵占领了片马、古浪和岗房等中国领土,云南军都督府第二师师长李根源在抗英战争中不幸阵亡。
但中国民间的反英浪潮并没有停止,在中国抗英弓弩队和土司民团的强烈反抗之下,英国人不得不承认片马等地是中国领土,但也仅限于口头,实际上并没有撤离,仍然强占片马。
1926年秋,英国人占领江心坡地区,并在此地实行去中国化教育。1927年英国人占领野人山。
1934年1月20日,英国入侵班洪,遭到以班洪王为首的佤族武装的强烈抵抗,1934年6月6日,英国人不得不退出班洪地区。
1935年12月,1936年12月,中英两国两次进入阿佤山区勘查边界。并于1937年4月达成初步协议,决定将炉房地区划归英国,但保留中国在该地区的采矿权。然而因为地理界线与行政区域界线存在矛盾,双方仍没有达成决定性的边界协议。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很快侵犯缅甸,英国人占据的中国地盘也落入了日本人手里。为了帮助英国人抵抗日军,依据中英两国于41年底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国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
但就在此时,英国人利用中国急于通过滇缅公路获得战争物资的心理,以封闭中国战时生命线滇缅公路作为筹码,强迫中国在中缅边界问题上做出让步,于1941年6月18日用换文的方式在阿佤山区划定了一条对它片面有利的边界,这就是著名的1941年线产生的历史背景。
所以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本来是为了支援英军在缅甸抗击日本的侵略,但就是这种生死存亡之际,被日本打得落花流水的英国人,还不忘借机坑中国人一把,英国人,真的不是什么好鸟。
1942年9月,约600名中国军人在上校团长谢晋升的带领下,进入江心坡建立了怒江西北抗日基地,但得知中国军队进入江心坡以后,英国人却不干了,立刻对中国提出抗议,蒋介石迫于英国人的压力,便密令其速从江心坡撤出,并没有发表任何关于江心坡问题的声明,让人误以为中国承认此地不属于中国管辖。
1944年到1945年,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地区的攻势逐渐加大,日军占领的地盘逐步被收复,腊戍以北尽在中国军队实际控制之下,这里面就包括曾经被英国占领的中国领土。
此时的中国军队在胡康谷地和三江以外地区的兵力高达30万人,而且兵峰正盛,战力强大。
但英国人却开始划拉小算盘了,怕夜长梦多,立马要求中国军队尽快撤出缅北地区。民国政府也真听话,老老实实地撤走了自己的军队,就连那些曾经是中国领土的地方,也是一句话也没有说!比如从日军手里收复勐卯三角地,中国远征军曾经在这里成立“光复乡”。但迫于英国的压力,“光复乡”不久即被撤销,勐卯三角地继续以年租金1000卢比的价格继续“租借”给英国。
如果中国方面坚持拿回中国的土地,英国人实际上也就是只能叫唤几声而已,我们于法有据啊。但可惜的是,民国政府并没有这样做。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1948年1月4日,缅甸宣布脱离英联邦独立。此后,英方向缅甸移交了包括江心坡和孟养、野人山在内实际控制地区的行政权。这样一个过程中,民国政府居然一言不发,没有对英国人的行动提出异议!要知道,其中许多地方是中国的领土。作为二战战胜国,中国最后一次丧失了将上述领土确定为争议土地的机会。
➌中缅边界争议地区的实际控制情况
北段的江心坡和野人山等地区,这个地方曾经有一段时间属于两不管地段,中缅1960年划界前由缅甸实际控制。
中段勐卯三角区,因为是以每年1000卢比的租金“永租”给了英国,实际上也和割让没有区别,缅甸独立以后从英国人手里继承了这里的行政权,实际上处于缅甸的控制之下,但法理上是中国的土地。
南段阿佤山区72%的部分,也由缅甸实际控制。
也就是说,除了北段处于两不管状态外,其他争议地区都缅甸手中,这对中国来说相当被动。
➍中缅边界是如何划分的
本来,中缅两国的边界在缅甸独立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处于维持现状的状态,沿用了民国1948年地图的主张:北段未定界包括“尹明德线”(“巴特开山线”)在内的所有尖高山以北地区,勐卯三角地在国界之外,南段未定界使用“一九四一年线”。
但1955年发生的黄果园事件,让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显示出了现实的紧迫性。
1955年11月20日凌晨,因为大雾弥漫视线受限,两国的边防巡逻队恰巧也在这个时候同时来到了“1941年线”以西的黄果园地段,因为互相看不清楚对方的情况,以至于发生误会并导致武装冲突,双方各有数人受伤。
事件发生后,也由于在国际环境上的不利因素,使得中国在军事与外交都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中国便打算借此事件尽快解决两国的边界问题。
经过中缅边境勘界警卫作战,清除了国民党残军的影响以后,1960年10月1日,中缅双方在北京签署边界问题协议,彻底解决了中缅两国的边界问题。
按照协议,中缅边界的三个区域里,北段,中国收回了原本就是中国的153平方公里的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区,把尖高山以北至察隅的一段未定边界里面积为27000平方公里的江心坡、野人山等地区划给了缅甸,双方基本以高黎贡山脉分水岭为界。据说,野人山也是诸葛亮当年七擒七纵孟获的地方。
中段,中国承认“1941年线”并撤军,把以前“永租”的220平方公里的勐卯三角地区划给了缅甸,作为交换,中国拿到了南段189平方公里的班洪、班老。之所以放弃勐卯三角区,是考虑到缅甸已经在这里修了许多公路,也算缅甸在缅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如果中国收回了,缅甸在这一地区的交通就成了大问题。一句话,这个的确是站在了缅甸方面的立场上考虑了问题,给了缅甸极大的让步。
南段,阿佤山区12000平方公里,同样也是承认1941年线,给了缅甸,中国撤回了线外当年追击残军时留下的军队。
总之,这次中缅划界,在除1941年线外,中国收回约342平方公里,失去220平方公里,也就是只收回约122平方公里左右。
➎中国为什么要做出巨大的让步?
学界普遍认为,中缅划界,中国是作出了巨大让步的。而中国之所以做出这种让步,应该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边界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如何处理边界问题的考量等因素在内的综合作用有关。
当时,中国刚刚和缅甸一起搞了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准备将其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行为准则的,我们自然要做典范,而和该准则的共同倡导方缅甸之间的边界问题,恰好是一个切入点,中国也希望借此改变不利的国际环境。
另一方面,中缅边界问题在历史上多次反反复复,从清朝到民国,基本上都没有怎么据理力争,更别说采取军事行动了,这样一来领土是越丢越多,许多地方实际控制权已经不在外面手里。
抗战时期的1941年线,中英两国已经换文确认,缅甸自然也是要求中国予以承认,虽然他们也认为这条线有点坑中国。虽然还有后来的1942年线和1948年的尹明德线,但民国政府并没有坚持,也是一个悬案。
同时,处理好与缅甸的边界,也是做给同样与中国有着复杂边界纠纷的印度看的,缅甸是为了打破“印缅联合”的企图。
还有就是缅甸方面卖惨,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疆土那么广阔,对比起来,缅甸就像一只小绵羊”,中国的手指头缝漏一点,就够缅甸吃吃喝喝了。
而中国也避免给人强权的感受,实际上,如果我们真的在边界问题上采取强权即公理的做法,我们在边界划分问题上还会留下使后人诟病的遗憾吗?
所以说,1960年划界时的所有让步,都是迫不得已的现实选择。
➏中缅边界划分,中国的得与失
明面上看,中国承认了1941年线,在江心坡、勐卯三角区和阿佤山区都做了极大的让步,领土加加减减的,也就多出来了122平方公里,而缅甸方面则拿到了数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中国是亏了,甚至一度上还被西方国家重新冠以又一个“满清政府”的帽子。但事实上,通过中缅边界协议,中国稳住了西南边境的形势,也缓和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疑虑,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的外交空间。
此时,中国与缅甸之间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乎,改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被动局面。借此,中国也分别与除了印度以外的几个国家如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尼泊尔等国签署了边界协定,稳定了边境安全形势。
另外,收回的片马、古浪、岗房等地区,也使得中国在战略方面处于一定的优势。
有得就有失,尤其是我们一直宣传全部是中国领土的阿佤山区段,当地的老百姓很不理解为什么要放弃,他们为了保留这块土地,甚至提出了独立自行建国的要求,可见当地人民在感情上是不愿意接受的。
江心坡之于藏南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从江心坡到藏南,再多的密林,也比难以逾越的雪山好走,何况还是没有太多季节气候问题的限制。失去江心坡,等于把藏南的主动权拱手让人了。
另外,中国接受1941年,一部分是和麦线重合,这也给了印度在边界问题上胡搅蛮缠一定的借口。
此后,中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为边界问题上的让步而顺风顺水,还是发生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所以说,国与国之间,利益才是最永恒的。
总之,边界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从来没有一个绝对合适的解决方案,只能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较为合理的选择而已。
原创文章,作者:飞花逐月大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33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