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进入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少了,为什么?丨快评

最近,网络热议的一个话题是:每月进入医保个人账户的钱少了。

为什么?因为一个医保政策大调整在各地纷纷落地了。

2021年,国办下发《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指导意见》,当时水波不兴。其最核心的一条是: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由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计入标准“原则上”控制在本人参保缴费基数的2%,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个人账户的具体划入比例或标准,由省级医保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按照以上原则,指导统筹地区“结合本地实际”研究确定。

2%的计入个人账户标准,文件上有“原则上”“结合本地实际”表述,理论上并不强求一律,不过各地落地时一般就定为2%。以某城市调整为例:35周岁以下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划入不受影响,仍为2%;满35周岁不满45周岁在职职工,从3%降低为2%;45周岁至退休前,从3.8%降低为2%。所以是降低了进入工作者当下或未来个人账户的费率与现金余额。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小账户、大统筹”,一般个人费率是税前月工资的2%,雇主费率为8%。过去是个人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雇主缴费”(本质上是企业全部用工成本即个人全部税前收入的一部分)全部或大部分纳入社会统筹,一部分在个人达到一定年龄后进入个人账户。

现在个人账户只有“个人缴费”进入,“雇主缴费”则全部纳入社会统筹,意味着整个天平向大统筹方向实质性移动了几格,小账户更小了、大统筹更大了。这也就是各地官方所表述的:增加医保的“共济性”。

大统筹也好,共济性也好,都是现收现支的另一种表述。本次医保政策调整的实质,是扩大现收现支的比重,即现在年轻人、工作者与下一代缴纳的医保金(个人缴费+“雇主缴费”),抽取更高的比重用于给老年人、退休者与上一代支付医疗费用。当然,谁都会生病,但生病概率、健康状况与年龄是高度正相关的,一个人一辈子绝大部分医疗支出,往往都发生在去世前几个月或稍长一段时间内。

或有人说,这样一改,可提高门诊报销比例,有失也有得,年轻人也会生病,年轻人也会变老。这话不错。不过,年轻人生病概率会低一些;年轻人变老后,享受更高的门诊报销比例,为其支付医疗费用的是他们的下一代,这就是“现收现支”的含义。生育率为什么重要,于此可见一斑。只有一定的生育率来支撑人口结构,这个模式才能继续走下去。

为什么医保政策要这样调整,大大增加现收现支性(“大统筹”“共济性”)?答案仍在于人口结构。现在,劳动年龄人口早已步过高点,呈一个长期下降趋势。这意味着无论以绝对数字还是相对比重来看,工作者越来越来少,退休者越来越多。那所需要的医疗费用支出也就必然越来越高。这钱从哪里来?必然从创造财富的工作者那里来。直接将每月进入工作者个人账户的钱减少也好,通过抽税进行财政补贴也好,任何一种渠道都脱离不了这个本源。

最后,再谈一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设计,或有助于理解上述问题。

第一,它与商业医疗保险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强制性的,高工资者多缴,低工资者少缴,高低之比可达5:1(3倍:0.6倍),但两者享受的医保待遇(通过“社会统筹”)是一样的。后者是自愿的,费率是与年龄、健康状况正相关的,一般而言,年龄越高,健康状况越差,费率越高,费率与个人收入完全无关,享受待遇与缴费相关。

第二,它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上是同构的,两者都是小账户、大统筹。个人账户的本质都是强制个人储蓄,都是限定使用范围或时间的个人财产。大统筹的本质都是:高收入给低收入的代内转移支付(次要);年轻人、工作者与下一代给老年人、退休者与上一代的代际转移支付(主要)。这两种强制社保(社会统筹部分)的可持续性,最终都取决于人口结构与生育率。

理论上“小账户、大统筹”有两个方向可以走:一个是继续向大统筹倾斜,最终成为全统筹,全部现收现支;一个是往大账户方向走,最终变为纯个人账户,如智利与新加坡就是这样的模式,回归个人养老与家庭真共济养老。前者不可避免会助长搭便车情绪,期待别人的孩子给自己养老;后者说到底是谁生孩子谁受益,从而激励大家养儿防老。关于应该往哪个方向改,一直有热烈讨论。亲爱的读者,您怎么看呢?

陈斌

原创文章,作者:一品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3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