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国力正处于巅峰时期,美国则受越战消耗影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样与苏联交恶的中国就成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争取的战略合作对象,而中国也有改善西方关系的战略动机,因此在进入80年代后,中国与西方出现了难得的一段“蜜月期”。
被英国升级后的歼-7M战斗机
在中西方蜜月期内,中国从多国引进了大量先进军事技术,大幅弥补了国内军工水平落后的问题。其中,英国堪称是中国花钱不多但获利最大的合作伙伴,接下来我们就盘点一部分中国从英国引进的优秀技术与先进装备。
英国为歼-7提供的升级服务
歼-7是前苏联米格-21的国产版本,然而米格-21本身是一款苏联空军60年代时期的主力机型,到了80年代已经与世界主流水平产生了大约20年的性能差距。
中国歼-7战斗机
对此中国空军也有充分认知,在1980年中西方关系改善的背景下,中国空军与英国马可尼通讯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协议中双方约定,马可尼通讯公司为100架中国歼-7战斗机提供航电升级服务,具体升级内容包括956型平显器、静止变流器、7M型测距雷达等等,而升级后的机型命名为歼-7M。
当时这份合同的总金额高达3700万英镑,对当时中国捉襟见肘的军费水平而言还是相当有压力的一笔支出。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意外——
由于邓公将国内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部队经费遭到大砍,中国空军一时间面临无力支付合同费用的尴尬,而合同的违约金高达1亿人民币。
歼-7战斗机
值得庆幸的是,80年代中东地区爆发的两伊战争帮了中国空军一个大忙。约旦为伊拉克出面代购80架歼-7,但要求是歼-7升级为英国航电设备,并获得发射法国红外格斗导弹的能力。
就这样,在与约旦签署这份价值2亿美元的大订单后,歼-7M的升级项目不仅圆满成功,而且还为中航工业带来了出口海外的第一桶金。
歼-7战斗机
截至目前,歼-7M已经出口约旦、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多个国家,累计出口数量超过550架,为国家赚取的外汇超过10亿美元。且从巴基斯坦空军对歼-7M的评价来看,这款战机的性能与法国幻影-5、美式F-16A均有一战之力。
而中航工业在与英国马可尼公司的合作中,也获得了航电领域的许多关键技术,为后来中国在航电领域的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
歼-7座舱内部
英国L7线膛炮引进国内
在1981年苏联举行著名的“西方-81”军演后,苏军恐怖的钢铁洪流给世界各国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时苏军装甲部队大规模配置的坦克型号为T-62,它使用轧钢和均质装甲板双重防弹装甲,车首装甲厚度为100毫米,体侧装甲厚度80毫米,材质均为42CM钢,防御力相当惊人。
苏联“西方-81”军演
在80年代,苏联还将T-72坦克使用的爆炸反应装甲也下放到了T-62坦克上,这导致当时解放军坦克配置的火炮在苏军装甲部队面前顿时黯然失色。迫于苏联的威胁,中国只能从西方寻找一款可以击穿T-62坦克防御的火炮。
英国的L7型105毫米线膛炮就在此时进入了中国军方的视野。
它是英国皇家兵工厂在60年代末研发的坦克火炮,火炮长径比为52倍口径,最大射速为每分钟10发,重要的是它可以发射有“装甲克星”之称的碎甲弹,以及具备强大穿甲能力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
英国L7坦克线膛炮
碎甲弹的威力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得到了实战验证,叙利亚装甲部队的T-54坦克在遭受以色列碎甲弹攻击后,即使外表损伤不大,但内部乘员却被飞溅的装甲碎片划得面目全非。
要知道T-54的防御力与T-62相差并不大;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在打靶模拟中击穿了厚达420毫米的钢板,也对T-62坦克具有不俗的杀伤力。
因此,中国在1978年引进英国L7型线膛炮以及弹药全套生产技术,这一项目被命名为“三七工程”。为了研究穿甲弹钨弹芯的成分和工艺,中国还以2万美元的价格从奥地利买来了2公斤钨粉末原料。
解放军步战车开炮
但事实证明这笔投资的回报是十分丰厚的。中国不仅在英国L7线膛炮的基础上研制出了79/81/83式坦克炮,而且还一举成为了世界上105毫米穿甲弹最大生产国,1985年的穿甲弹出厂价高达3000元人民币。
直到今天,L7线膛炮的仿制版与改进版都是解放军装甲部队的主力武器。
斯贝发动机
发动机领域基础薄弱是中航工业长期痛点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曾经从苏联引进涡喷发动机,然而在中苏交恶的60年代,国内发动机研发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与世界主流水平的差距被快速拉大。
中航工业曾经设计了歼-9战斗机,但由于相关发动机研制始终无法突破,最终无奈下马这一项目。
中国歼-9设计图
不过,在中西方关系转暖后,中国得到了从西方引进先进发动机的机会。1975年12月,中英签署军贸合同,中国以7700万英镑的价格取得了英国斯贝发动机的全套生产技术,并计划在5年内将这款优秀发动机实现国产化。
斯贝发动机的性能相当优秀,同期的美军F-4“鬼怪”战斗机便是使用这款发动机。而经过中航工业4年的技术攻关,中国终于成功在1979年底制成了4台国产斯贝发动机,并通过了严格的技术测试环节。
F-4“鬼怪”战斗机
然而在实际装机后,发现国产斯贝发动机的性能不满足歼-9、歼-13等机型的高空高速需求,唯有轰-6I意外地与之吻合。
歼轰-7“飞豹”
但随着轰-6I在80年代逐渐淘汰,斯贝发动机也遭到了库房吃灰的待遇,直到90年代国产战斗轰炸机歼轰-7将其应用于动力方案,这款沉寂了十余年的发动机才重获生机。直到今天,装备斯贝发动机的歼轰-7都是解放军海军航空兵相当重要的作战力量。
原创文章,作者:将令如山,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30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