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民族之骄傲!而每次看到那些身姿挺拔、目光如炬的国旗护卫队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走向升旗台,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下将国旗抛向空中时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场面无比震撼!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伟大祖国繁荣安康!此时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而在这激动人心的一幕背后,却也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949年春,三大战役结束,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成立被提上了议会日程。国旗作为一个国家的标志和象征,自然也成了重中之重,马虎不得。
1949年7月10日,全国政协筹备会向全国公开征集国旗图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收到了来自海内外近3000份设计方案,最后一个来自上海的普通职员32岁曾联松设计的五角星图案得到了大多数政协委员的青睐。
[上图来源于中央档案馆]
那个时候的曾联松设计的图案初稿和现在我们看到的五星红旗还不太一样,五星布成椭圆形,一颗大星导引在前,四颗小星环绕在后,初稿设计的大五角星里面本来还有一个镰刀斧头的图案,政协委员们经过商讨之后觉得应该把大五角星里面的镰刀斧头去掉,国旗才会显得更加简洁、大方。1949年9月25日,五星红旗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国旗议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正式诞生!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五星红旗的样子。
上图为曾联松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广场上的30万人民群众和全中国人迎来了历史性一刻,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紧接着毛主席按下了手边的一个电动按钮,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演奏声响起,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
但是那时候升旗仪式没有今天的隆重气派,当时开国大典上升旗采用的是电动升旗装置,所以还没有国旗护卫队。
新中国的第一位升旗手是一位北京供电局工人,他叫陈鸿年。自从建国那天开始,陈鸿年师傅每逢一些重要的节庆日都会扛着一面五星红旗来到天安门广场,把国旗升上天空。
当时陈鸿年在广场上升旗的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也就没有多少人特意来看升国旗。就这样,他默默无闻的在天安门升了两年的国旗。
那么升国旗这么重要的事情也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胜任的,怎么就是陈鸿年师傅负责的呢?原来当时国旗采用的电动装置是由北京供电局设计的,所以这项任务就交给了供电局的陈红年师傅来负责。
在陈鸿年当了两年的升旗手之后,由于工作的调整,这份神圣而特殊的工作就转交给了他的同事胡其俊。1951年9月30日晚上,21岁的胡其俊突然接到通知:第二天也就是1951年10月1日这天,由他担任负责升旗。
胡其俊当时非常兴奋,在供电局刚刚下了夜班,已经是凌晨三点多了,于是他干脆就没回家,直接在天安门管理处睡觉的。
1951年10月1日清晨,胡其俊早早起来准备工作,当他到了旗杆底下才发现这个活不是想的那么简单,原来广场旗杆底下的汉白玉栏杆是全封闭的,没有给升旗手留进出口,他要扛着国旗爬过栏杆才能来到旗杆底下。当时升旗的时间也没有明确规定,天晴的日子,看到东边的太阳出来了,他就赶紧按下旗杆底下的电动开关,让国旗缓缓的升起来,而他这升旗手一当,就是整整26年。
直到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各行各业都迎来了一派新的气象。升旗仪式也发生了改变!经过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政府决定天安门广场升降国旗,由过去的只在重大节日进行改为每天进行。升降国旗的任务也从北京市供电局转到了中央警卫团手里。从此之后的每天清晨,中央警卫团的一名战士肩抗国旗,在另外一名战士的护卫下,从天安门城楼下出发,他们身着65式绿色军装,1人引路,1人扛旗,走过金水桥,穿过长安街,最后到达天安门广场,迎着东升的旭日将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这样的升旗仪式持续了六年!
1982年12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把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任务交给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北京总队,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国真正有了第一套规范的国旗升降仪式。由原来的两人升旗改为了3人,其中1人擎旗,2人护旗,3名战士穿着83式武警服装护卫国旗穿过长安街来到天安门,举目肃立,仰视着国旗高高升起。这个班也被人们称为“天安门国旗班”!
1990年6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国旗法规定:北京天安门广场和新华门的国旗必须每天升起和降下。获得升降和守卫国旗的武警北京总队国旗班升格为国旗护卫队。
与此同时,为了让国旗能够准确的跟太阳同升同落,北京天文台的专家们还计算出天安门地区一年365天的日出日落时间。编排出了一套更科学、更确切的国旗升降表。国旗从升起到杆顶的时间为两分零七秒。
1991年2月23日,国家对天安门广场国旗、旗杆和基座进行了一次改造,原来的那根与新中国相伴了41年的旗杆退役,被收藏进了国家博物馆。新的旗杆由永不生锈的不锈钢制成,重达7吨,高32.6米。旗杆的基座从原来的全封闭式改成了开放式,整个基座占地176平方米,分为3层,全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基座是56个金黄色的铜制隔离墩围成的护栏,象征着56个民族心连心、手牵手团结在国旗下。隔离墩之外是四块绿草坪,寓意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草坪里还铺着一层褐红色的大理石,象征着人民江山万代红。
1991年5月1日清晨,新成立的国旗护卫队隆重举行了改造之后的第一次升旗仪式,在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的人民群众发现,原来的3人护卫队已经升级为36人。也是从这天开始,参加升旗仪式的除了国旗护卫队,还有武警军乐团,那一天60人的军乐团演奏升旗曲《歌唱祖国》,跟随仪仗队一起走出天安门城楼。
199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命令,天安门国旗升旗仪式要启用一把指挥刀,这把指挥刀是由钛合金制成,长100厘米,宽2.5厘米,重1.65公斤,刀的把柄上镶嵌着一颗大红色宝石,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刀柄周围镶着34颗金光闪闪的小宝石,象征着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三个特别行政区。指挥刀没有设计成月牙型,而是通体笔直,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因为咱们中国人就算泰山压顶也不弯腰,刀也一样”。这把刀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刀”。
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还穿上了精心设计的升旗专用服,那种整体感觉就显得更加的庄严而隆重!
国旗护卫队的每一名战士都是中国军人,甚至是中国军队的“门面”和代言人,他们向全世界展现了威武霸气的形象。国旗护卫队的新兵选拔标准从身高180到192之间,要求身体协调性好,身材高大挺拔,都是从部队里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的尖子兵,这些外形条件达标的新兵被挑中后还要进行刻苦训练,为了站的直、站的稳、站的久、战士们一开始经常晕过去,后来日复一日的训练,咬紧牙关每天进行四个小时的站姿训练。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骄阳似火都没有间断过。
为了让原本高大魁梧的战士们身体更加笔挺,他们甚至把自己绑在十字架上进行练习。要求体型从后面看是一个板儿,肩腰成一条直线。
这些战士们还不能睡觉用枕头,只能平躺在硬板床上,所以说他们真的为这份事业吃了很多苦,是一般人承受不住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军仪仗队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每个动作都是完全一致,几十个人就和一个人一样,真正的整齐划一。他们从金水桥走到国旗杆下每分钟规定是138步,每步的步伐距离是75厘米,拇指根部距离地面是114厘米,手臂距离身体是10厘米,包括前后的摆动幅度每个人都是一模一样。
这些都是他们平时练习时用尺子量过的。
2018年1月1日,人民解放军担负起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工作,而守卫国旗35年的天安门国旗护卫队(1991年之前叫国旗护卫班)将光荣结束使命。原武警国旗护卫队转隶至三军仪仗队,升国旗护旗队员由过去的36名增加至96名,每月逢“1”进行大升旗,由36名国旗护卫队和62名军乐团组成。平日升国旗护卫队由过去36名增加至66名。
如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选拔条件更加的严格,甚至超过了飞行员、潜水员,除了要更加的刻苦训练以外,每个人的身高差距也不能超过一厘米。
那些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说过当国旗卫士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光荣和骄傲,真的像《红旗飘飘》这首歌里唱的那样,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我为你自豪!五星红旗,你比我生命更重要!
原创文章,作者:世界有高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30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