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朝鲜大娘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激动的对中国军队说:“这是我儿子的墓,我自己负责,谁都不能移走!”
时间回到1953年,伴随着《朝鲜停战协定》的签订,终于宣告了朝鲜战争的结束。
这场持续了三年的大规模战争,让多少中国儿女血洒朝鲜战场,而骸骨也永远埋在了他乡的土地里。
战争结束后,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曾想过把所有在抗美援朝战役中牺牲的中华儿女,一一接回祖国。
可最后迫于实际情况,无法实现,只能把战争中分散在各处,临时掩埋的英烈们,统一迁到中国在朝鲜修建的志愿军烈士陵园的“家中”长眠。
这项工作由首长亲自带头,一直开展顺利,但却在迁移大榆洞后山的一处坟墓的时候遇到了阻挠。
这位朝鲜大娘情绪激动,张开双臂护住墓碑。眼前这位朝鲜大娘为何要阻拦中国志愿军迁墓?负责迁移工作的战士们全都面面相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脑海中冒出一连串问号。
毛主席的儿子竟有一位朝鲜妈妈
负责迁移工作的首长心里清楚,这座墓里埋葬的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为了便于工作,一直以刘秘书的身份在志愿军队伍里工作。
一番交流之后,大家知道这位朝鲜大娘名叫朴真真,与毛岸英十分投缘。
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她与毛岸英建立了真挚的感情,甚至被毛岸英认作干妈。
按照朝鲜当地的习惯,毛岸英亲切的称呼朴真真“阿玛尼”。在朝鲜语中“阿玛尼”既有大娘的意思,也有妈妈的意思。
当年彭德怀总司令率领的入朝作战指挥部定在了大榆洞,那里是挖矿留下的矿洞,作为防空洞使用正合适,而朝鲜阿玛尼朴真真的家就在大榆洞附近的山下。
毛岸英的部队入朝作战,抵达大榆洞附近后,面对满山的树林灌木,他们迷了路,无法与总司令汇合。就在这时,一位朝鲜大娘帮助了他们。
朝鲜人民都知道中国志愿军是来帮助他们的,因此都对中国志愿军充满感激,这位大娘知道他们迷了路,热情的给毛岸英的队伍带路。一路上通过简单的交谈,毛岸英了解到大娘的丈夫和儿子都在保卫朝鲜的战争中牺牲了,不由得对大娘心生怜悯。
一路上大娘多次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水壶,要让毛岸英喝水,这份朴素的关心让毛岸英感到十分亲切,一时间竟想起了自己过世的母亲,这让她对大娘的同情中多了一份亲近。经过朝鲜大娘的带路,他们队伍顺利的抵达了大本营。
这是毛岸英与朝鲜大娘朴真真的第一次见面,或许是命中的缘分,把这两位不同国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两个人连在了一起。很快他们有了第二次见面,而第二次见面竟是如此的惊心动魄。
美军了解到志愿军防空方面是弱势,抓住这点软肋,他们丧心病狂的空投炸弹,企图摧毁助朝的中国志愿军队伍,而全然不顾造成无辜百姓的生灵涂炭。
这一天美军的飞机又在空中轰轰作响,伴随着爆炸声,不远处的村庄火光四起。志愿军们赶紧奔赴火场救人,毛岸英发现那个方位正是那位带路的朝鲜大娘所住的村子。
火速赶到现场的毛岸英, 看到了正在哭泣的大娘,他直奔过去。刚刚获救的朝鲜大娘朴真真哭喊着说:“我的小孙女还在里面。”
听到这话的毛岸英,拿起一盆凉水浇到自己身上,不顾火势的蔓延,不顾劈啪作响随时掉落的木头,义无反顾的冲进火场。
大娘着急的泣不成声,战士们担心的喊着“刘秘书”的名字。
时间仿佛静止住了,一秒长过一年。在众人焦急的注视下,毛岸英怀抱着一个小女孩闯出了火海。脸上已被熏黑,衣服也烧破了洞,好在二人没有大碍,安全的逃了出来。
朝鲜大娘朴真真接过孙女后,压抑的情绪倾泻而出,反而哭得更大声了。短暂的宣泄之后,她激动得握住毛岸英的手,不住的说着感谢救命恩人的话。
这一次的生死相托,让本就投缘的两个人,心靠得更近了。
看着眼前对她们舍命相救的小伙子,朴真真的眼里恍惚出现了儿子的影像。看着眼前的大娘,毛岸英又再次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惺惺相惜之下,朴真真虽不知道毛岸英的真实身份,但却知道他是救朝鲜人民于水火的志愿军,想认下他做干儿子,而毛岸英也没有让老人家伤心,答应了下来。
有了干儿子的朴真真,与志愿军的往来更密切了,她经常带领其他朝鲜大娘一起帮助志愿军带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作志愿军最坚强的后盾。
这段亲若母子的感情并没有让大娘高兴多久,短短的一个多月后就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干妈朴真真悲痛不已。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每日到墓前清扫,让干儿子的墓碑一尘不染,就像对待亲生的儿子一样倾注自己全部的感情。
直到后来迁墓的时候,她才得知自己的干儿子竟然是中国领秀毛主席的亲儿子。这才强忍着的不舍,让战士们把干儿子的墓迁“回家”。
而毛岸英的牺牲不仅让干妈朴真真悲痛不已,更让他的亲生父亲毛主席默默承受着丧子之痛。
作为主席他在人前强忍着丧子之痛,只能在人后默默的珍藏着毛岸英的贴身衣物,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多少个夜晚睹物思人,辗转难眠。
朝鲜妈妈不知道的真实身份
朝鲜妈妈朴真真认下干儿子时,怎么也不会想到她这个干儿子的真实身份,竟是毛主席与夫人杨开慧所生的长子。
那时候正是共产党的萌芽时期,共产党人处处遭到打击和迫害,毛岸英跟着父母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8岁的时候母亲惨遭迫害,英勇就义,失去母亲后的毛岸英日子过得更苦了。
父亲毛泽东因为革命工作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没有了母亲的庇护,毛岸英只得肩负起照顾弟弟们的责任,而彼时他自己也只是个孩子,为谋生计不得不做最底层最辛苦的劳动。
随着革命队伍的不断壮大,毛岸英和弟弟们的生活也逐渐好转,自幼渴望学习的毛岸英在14岁那年,被父亲送往苏联留学。
毛主席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为了毛岸英学习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保护了毛岸英免受国内反动派的迫害。
在苏联学习期间,毛岸英没有辜负父亲对他寄予的厚望,他勤奋刻苦,掌握了多国语言,特别是俄语和英语更是精通。
1941年冬天,还在留学的毛岸英,赶上了苏联人民反抗德国侵略者的卫国战争。
在苏联留学生活多年,毛岸英早已把苏联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看着苏联人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毛岸英坐不住了。
他主动请战,要求同苏联人民一起保卫国家。这让斯大林很是感动,安排毛岸英作为坦克连的指导员,一同指挥战斗。
这场战争整整打了五年,苏联人民最终取得胜利,保卫了自己的家园。
苏联保卫战胜利以后,毛岸英回到了祖国。
在苏联留学期间,毛岸英在学业上的成就和战场上英勇的表现,不仅获得了斯大林的高度评价,也获得了毛主席的肯定。
而从小把自己的父亲当做榜样的毛岸英,最在意的就是获得父亲的肯定。
毛主席对毛岸英的教育一向严格,他希望儿子能凭自己的本事有所成就,不因身份特殊而享受特权。
留学归来的毛岸英虽然自身足够优秀,足以肩负起党内的重要岗位,但是为了磨炼他的心性,毛主席仍然让他隐姓埋名,先去工厂锻炼。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什么岗位上,毛岸英都没让父亲失望过。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眼看美军就要越过三八线,像一只凶猛的老虎正对着我国东北地区谗言欲滴。作为邻国,唇亡则齿寒,于是毛主席作出一个重大决定,组建志愿军,入朝援助。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中国人民才过上太平日子,国内的各行各业也都百废待兴。现在还要支援朝鲜,一同抗战,这个决定遭到了党内一部分人的强烈反对。
毛主席却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人不打,以后我们的子孙就要打,而且还会比我们打的更艰难。”
最终党内领导人就抗美援朝的意见达成了一致,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新中国的未来,这一战必须要打,而且要打赢。
作为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主动请缨,申请去到朝鲜战场的最前线。
可那时候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因受到重大创伤,精神一直不好,与夫人杨开慧的第三个儿子毛岸龙也不幸离世。
这种情况下,作为抗美援朝的总司令彭德怀元帅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可毛主席却说:“谁的儿子不是儿子,老百姓家的儿子可以上前线,我毛泽东的儿子不行?”
洽洽是伟人这种带头冲锋陷阵的精神鼓舞着党,鼓舞着人民,让中国成为了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作古的国家。
55年后,一位中国“大娘”来到墓前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个不同角色需要扮演,无论此生是长是短,是平凡还是伟大,都不能免俗。
作为儿子这个角色,毛岸英无疑是毛主席的骄傲。作为自己,毛岸英更是中朝两国的大英雄。可是对于丈夫这个角色,毛岸英的心里始终有愧。
在毛岸英准备奔赴前线的时候,他的妻子刘思齐因为阑尾炎生病住院,毛岸英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妻子,只得在离开的前一晚赶到医院探望妻子,也是对妻子的告别,而这一天正是他们结婚一周年的日子。
去到前线是很危险的,很大可能会有去无回,而毛岸英也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为了不让新婚的妻子担心,他并没有跟妻子说出实情,只说是要出差一段时间,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而且那里通讯不便,一段时间可能不能联系。
当时刘思齐并没有多想,虽然依依不舍,但是也只能顾全大局,叮嘱毛岸英要照顾好身体。她虽然有些担心,但也绝对没有想过,这次的见面竟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面。
上了朝鲜战场的毛岸英,为了避免因自己的真实身份获得特殊待遇,他以妻子的姓氏作为自己的假姓,想必也是寄托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又因为他精通多国语言,留在指挥部做秘书和翻译工作再合适不过,因此大家都叫他“刘秘书”。
作为指挥部的机要秘书,虽然不需要扛起枪来冲锋陷阵,但是对于美军漫山遍野的炸弹空袭,没有人是安全的。
从那次为救朝鲜大娘朴真真的孙女,义无反顾冲进火海就能看出,上了战场的毛岸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是这一天来得太早了些。
一天早上,毛岸英正在办公室投入的工作着,美军再一次进行了空袭,而毛岸英还没来得及躲避进防空洞,办公室就被美军飞机投下的固体汽油弹击中,不幸英年早逝。
当时因为战争局势紧张,只能临时在最近的后山掩埋。后来的日子里,他的墓前总会有一位朝鲜大娘,来给他扫墓,跟他聊着家常,这位大娘正是前文中的朴真真。
而55年以后,有一位年过七旬的中国大娘,不远万里来到大榆洞,要亲眼看一看毛岸英生前工作过和不幸牺牲的地方,这位大娘就是刘思齐。
即使阴阳永隔,即使时间流淌过了半个多世纪,但是这份爱却是永恒的。
作为丈夫,毛岸英究竟是合格还是不合格,别人没有资格评判,这个答案只有刘思齐自己知道。而55年后,跨越千山万水的这一声“岸英,我来了”,足以揭晓一切答案。
如果没有这些舍小家的英雄,哪里有大家的安宁?没有跨国的援助,哪里会有世界的和平?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先辈们用自己的青春和鲜血换来的。
即使在今天这样的和平年代,也有无数个平凡英雄默默的保家卫国,他们或许在驻守边疆,或许在扑救大火,或许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治病救人......这份祥和喜乐不是自然得来,而是一直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
原创文章,作者:炎黄录,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27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