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使命。是国家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
根据国家规划,湖南京广铁路以西的常德、邵阳、黔阳等地区,均被列为“三线”建设范围。此外,还有湖南地方的“小三线”及地方战备建设任务。益阳安化县马路口镇山区,这里位于云台山深处,群山环抱、山峦起伏,非常符合三线建设“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
国营资江机器厂,军工代号“9656厂”,就隐藏在这群山密林之中。1965年6月份,资江厂动工建设,由湘潭627厂(江麓机械厂)负责援建,主要生产防空用的高射机枪。1966年,工厂主体建设完成,设备开始安装。同年7月,第一台“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成功下线,并取得试射成功。
资江厂是一家省属的“小三线”军工企业,“小三线”旨在生产团级以下轻兵器,武装民兵和地方部队,战时支援野战军作战。当时的国防压力很大,急需扩军,常规武器供应也相当的紧缺,资江厂投入使用就进入巅峰状态。
“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是仿制苏联德什卡36/46式高射机枪,体积大、结构复杂,不易操作。1971年,国家决定开始研制新款的12.7毫米高射机枪。1977年,资江厂成功研制“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后又成功研制出“85”式12毫米高射机枪。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三线建设基本结束。为了迎合新的市场环境,寻求新的发展渠道,1985年开始向益阳市区搬迁,至1990年搬迁完毕。从“三线建设”时期走来,资江机通过自主研发,突破了高射机枪、榴弹发射武器、迫击炮、弹药、引信等领域的一系列核心技术,成为大山里腾飞的军工传奇。
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资江厂已变成废墟一。曾经高大宽敞的厂房,恢复成了山野乡村;曾经的热火朝天,回归了大山的平静。年久失修的房屋、残垣断壁的工厂、长满笆茅的小路随处可见。它们荒凉寂寞地矗立于此,杂草丛生,衰败破落。
一排排厂房静静地在那里见证着这片土地的荣辱兴衰,好像在诉说着它们的来世今生。历史的风沙荡去了昔日的韶华,没有了火红的岁月,也没有了火红的歌,当人们的目光都投向山外的喧嚣时,这里的一切正复归初时的沉寂。
原创文章,作者:忆三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23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