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作者:璇子
前不久,微博热搜上有个男孩崩溃大哭,只因为他考了99分……
99分还要哭??
原来,他带着满心欢喜地回家报喜,父母却上来就是指责和质疑:
“那1分怎么扣的啊?”
“是不是你粗心大意啊?”
男孩忍不住委屈,崩溃大哭,抽噎控诉:
“从来没在意过我考得多好!”
“从来看不见我有多努力!”
因为1分的失误,就被父母忽略掉了99分的努力。
这大概就是,世界上最令人绝望的教育了:
我的需求你在敷衍,我的情绪你不关心,我的闪光点你视而不见……
而这也是中国家庭里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情感忽视”!
这一类父母,看不见孩子的付出,不会回应孩子的情绪,更听不见孩子内心的呐喊。
所有的表达被忽视,所有的情感被忽略,孩子就无法体会到被爱。
好似一片浮萍,孤苦伶仃,一生刺痛。
情感忽视,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情感忽视,看似无害,实则是一场对孩子的“精神体罚”。
比起暴力相向,虽不伤身,却处处诛心。
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曾强调:
“抚养一个孩子成长为情感健康的人,需要父母给予一定量的情感互动、共情和持续的关注。
缺失这种必要的情感连接,孩子会感觉自己内心空虚,苦恼而挣扎。”
还记得那个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的北大状元王猛吗?
当王猛不会剥鸡蛋而被同学嘲笑时,父母任由他孤单脆弱,置之不理;
当王猛因学习环境差,向父母求助请求校方协调时,父母只有嘲笑打击,要求他“学会和任何人相处”;
当王猛跟随父母参加毕业旅行,因房间不够遭导游开玩笑能不能和两个女孩睡同一间房时,父母再次不闻不问,袖手旁观。
在父母眼里,儿子只是贯彻他们意志、为他们赢得“面子”的工具,至于儿子所遭遇的挫折、困惑,都与他们无关。
因为父母长期的情感忽视,王猛成了“情感上的孤儿”。
父母生他、养他,却成了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想到那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家也是绝境。
孩子渴求父母的爱与关注,却被冷漠、忽视,不仅在孩子内心留下一块难以填充的空白,还会严重挫伤孩子的心灵,损耗孩子的生命能量。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 “被看见”
《拥抱内在的小孩》一书中说:
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反应视而不见,就是在否认孩子的情感价值。
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自我认知的混乱。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小区的游乐区玩。
一位父亲把五岁的儿子抱到两三米高的攀爬架上,让儿子往高处爬。
孩子害怕不肯往上爬,父亲便掰着孩子的小胳膊小腿,硬把孩子架了上去。
孩子哆哆嗦嗦往下退,央求父亲抱自己下来,父亲却不耐烦地直接拒绝。
最后,孩子越哭越大声,父亲指着儿子训斥:“不许哭,一个男孩子怂成个熊样,丢人!”
看得我心里五味杂陈。
我想,这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不回再轻易流露感情:因为儿时的经验告诉他,恐惧是令人羞耻的、不被允许的。
当他面对人生的艰难时,也不会向父母求助:因为自己最信任的父亲,并不会伸出援手,他积满委屈与失落,开始把心封闭起来……
曾在微博上看到过一个热门话题叫#事事有回应的妈妈#:
“妈妈我想去音乐会。”
“妈妈陪你去。”
“成都去不去。”
“去啊,想去哪妈妈都陪你去。”
“妈妈我想穿汉服!”
“妈妈给你买。”
爱的本质,从来不是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最核心的需求永远是“被看见”。
父母洞察孩子,看见孩子情绪,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
才能走进孩子内心,让孩子充满幸福感和安全感。
这3种方法
挽救孩子被忽视的情感
美国心理学专家乔尼丝·韦布曾指出:
“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但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
那么,父母如何挽救孩子被忽视的情感呢?
1.看见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情绪
有句话说得好:“看见即是疗愈”。
很多父母常常苦恼于孩子的哭闹、任性等行为,却不知道这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都是孩子在表达需求。
情绪是信使,背后是需求。
当孩子有情绪时,他们需要的不是被控制和管教,而是被看见、被读懂。
只有先看见孩子的情绪,才能读懂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进而了解孩子,滋养孩子。
2.共情孩子,鼓励和尊重孩子的情绪表达
北师大心理学教授伍新春将“共情”分解为五个步骤:
“停”:停下手头的事情,停止自己的情绪和主观判断,正视孩子当下的事情。
“看”:观察孩子的动作、表情,感受孩子当下的情绪。如“你的小脸通红的,看起来特别着急,我感觉你很生气的样子”。
“听”:听孩子讲,事情的发生以及他的真实想法。如“能告诉我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吗?”
“说”:用语言复述对孩子的理解。如“妈妈知道是因为玩具难度有点大,所以玩起来有点吃力是吗?”
“做”:用动作做出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如“刚才因为生气把玩具弄乱了,我们现在一起来把它们收好吧。”
当父母学会共情,用心倾听,引导孩子表达出内心的情绪和感受,孩子才会卸下心防,拉近亲子距离。
3.积极回应,重建与孩子的情感连接
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质量。
把自己当个孩子,用孩子的视角,去感受孩子的心情,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同频共振”。
比如,孩子激动地和你分享考了99分,那就顺着他的视角,去鼓励、夸奖,产生共鸣:
“妈妈看见你最近都在努力,99分是你努力的结果!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比如,孩子伤心地告诉你和朋友吵架了,那就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他是否需要安慰:
“看得出来你很难过,如果你愿意讲一讲具体的情况,妈妈可以帮你分析分析。”
父母及时、积极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了被爱和被看见,内心充满了安全感。
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孩子未来的情商也会更高。
《一百条裙子》中写到:
“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
满足孩子情绪需求的最佳时间是出生,其次,是现在。
看见孩子、陪伴孩子、关怀孩子,充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人生才能丰盛与盈满。
别让冷漠与忽视,成为亲子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愿每位家长都能看见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被珍视被呵护的童年。
-END-
原创文章,作者:父母成长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