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作者:徐七月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假如有一天,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会怎么处理?

前段时间,广西一位女孩,连续偷了30多个快递。

警察询问得知,偷快递,只为拥有一部苹果手机。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无独有偶,不久前武汉也发生过一起类似的事件:

一位父亲,怒气冲冲带8岁儿子到派出所“自首”。

原来,妻子发现家中少了2000元,怀疑丈夫拿了。结果是儿子“偷”了买了游戏卡,被父亲送到了派出所。

网友纷纷表示:小时偷针,长大偷金,这种孩子就是要严惩。

也有网友认为:搞清楚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关键。

李玫瑾教授说:“10岁以前的偷拿行为,往往是心理发育不成熟所导致的,并未发展到偷盗程度。

找到孩子偷东西背后的原因,才是根治行为的良药。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孩子“偷”东西,别急着贴标签

当孩子有一天拿了外边的东西回家,或者偷拿了你的钱。

请一定,先冷静下来,不要急着给孩子打标签。

因为,“小偷”的标签一旦打上,孩子一生都会有伤疤。

3-6岁的孩子最初是没有“你”“我”之分的,遇到自己喜欢的物品,孩子会直接拿或是抢走。

曾看过一段萌娃被妈妈“拷问”偷拿玩具的视频。

男孩与妈妈逛完玩具店,准备离开。

妈妈见儿子T恤鼓起,明显异常,便耐心询问。

过程中妈妈没有大声呵斥,而是引导儿子说出为什么t恤里藏了玩具。

男孩在母亲的询问下,最终害羞的说,太喜欢又怕妈妈不答应买,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碰到孩子偷拿东西时,家长通常很焦急,认为是孩子道德出现问题。

但事实是,年幼的孩子,是没有道德观念的 ,分不清“偷”和“拿”。

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孩子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无律阶段,0-4岁,这时的孩子缺乏规则,想要什么就要得到,没有是非正误的判断。

第二个他律阶段,4-8岁,这时孩子能够遵从成人的规则,但只注重结果,不考虑行为的动机。

第三个自律阶段,8-10岁,孩子不再盲目遵从成人的权威,形成自己的内在判断,自律的道德水平初步萌芽。

第四个公正阶段,10-12岁,孩子能够从利他的角度判断行为,产生公正的观念,道德观进一步发展。

10岁以后,孩子的道德才初步发展,10岁以前的孩子没有完全具备判断是非的能力,物权意识较为薄弱。

随着孩子的年龄不断增长,通过不断的尝试和体验,才能逐渐将内在的行为秩序转化成道德。

所以,很多时候大人眼里的“偷”,对孩子而言,只是他单纯的喜欢,想把它变成自己的而已。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偷拿”行为,源于孩子的匮乏感

青少年“问题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产生问题的心理原因。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

“儿童偷窃行为是“匮乏”导致的,“匮乏”可能是物质上的短缺,也可能是精神上的缺失,两者纠缠在一起,难分你我。

比如,一个孩子没钱买玩具,他看其他小伙伴有新玩具,就会产生偷的行为。

这就是物质上的匮乏。

开头那个偷苹果手机的女孩,就是物质的严重匮乏。

如果孩子的物质并不缺乏,但是产生偷东西的行为,那有可能是精神的缺失所造成的,如父母的关爱、支持等。

这就是心理上的匮乏。

有位朋友,夫妻二人为了拼事业,就把孩子交给了奶奶,一家人就周末见一见。

久而久之,孩子开始出现问题,直至老师找朋友谈话,他才知道:

女儿在学校经常偷拿同学文具,因此被同学孤立。

老师让朋友多陪陪孩子,好好教育孩子。

朋友不解,平日里什么都紧着最好的给女儿买,为什么女儿还会去偷东西?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会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达什么。”

孩子之所以出现偷窃行为,和缺少父母的爱有关,即精神/心理匮乏。

孩子会为了填补“父母关爱匮乏黑洞”,而去“另辟蹊径”,出现各种问题行为。

偷东西是表象,背后的原因更需要父母去重视。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简·尼尔森曾说: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如何对待错误比处罚更重要。

只有用正确的方法教育,才会让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对错,明白做人的原则和道德的底线。

1.务必冷静,慎用“偷”字

思想教育学家卢梭曾说:“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许多父母,发现孩子偷拿东西时,愤怒之下,免不得一顿打骂:

“你竟然学会偷东西了,跟谁学的。”

“小小年纪就不学好,都敢偷东西了。”

但,这些草率的打骂,贴标签,只会给孩子不好的暗示,让他们滑向更坏的方向。

孩子做错事,你一定要做好情绪管理,理性地思考:孩子为什么拿别人的东西?

给孩子正向引导,而非暴力解决!

2.明确界限,建立规则

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

父母一定要把握关键期,及时建立规则、制定规矩来约束孩子行为,明确界限。

比如:学会承担自己犯错的责任、在公众场合不大声喧哗、对他人尊重,不能乱碰他人物品等。

《家庭教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有规矩的自由叫做活泼,没规矩的自由叫做放肆。”

父母要保证在爱孩子的基础上建立规则,建立物权意识,明确界限。

3.适度满足孩子的需求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会开始索要各种物品,家长不能一味拒绝,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

也不能一味地心软妥协,让孩子默认这一切是自己应得的,养出骄纵蛮横。

父母需要共情,理解和认可孩子的需求,同时设立一些界限。

但精神上的需求,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动力,父母应当尽量满足。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写在最后:

面对孩子错误行为时,父母的打骂及各种责罚,只会加重孩子不良行为的产生。

孩子的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新的成长。

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比定义孩子行为本身更加重要。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儿童只有得到充分关爱,才能够具备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

当孩子真正被理解时,才能够从内心去审视自己的错误行为,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爱,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当你发现孩子“偷东西”:你的第一反应,影响他的一生!

原创文章,作者:父母成长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1870.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