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
作者:柏燕谊 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
姐姐前几天给我打电话,边哭边说,侄子从上初中,忽然就变得很陌生又不可理喻。
每天放学回来,门一关,一反锁,就躲在屋里玩手机。
考试分一次比一次低,忍不住提醒几次,侄子就大吼大叫摔东西,前阵子姐夫多说了两句,侄子甚至威胁要跳楼!
姐姐哭得绝望又无助:
“打不得、骂不得,如今连说也说不得。这究竟是为什么?”
因为错过了心理建设的最佳时点。
心理专家柏燕谊强调:孩子的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问题呈现之时,早已失去了最好的矫正机会。
把握孩子的成长特点,在每个阶段给予正确的心理上的抚育,才会越管越轻松,孩子的路越走越平稳。
作为家长,柏燕谊老师讲到的几个发展阶段,父母一定要及时把控。
0~2,安全期
0~2岁,是孩子安全期的建立。
这个阶段的孩子,脆弱又孤独,没有行动能力,也没有表达能力。
他们的一切,生命的存续,都依赖养育者。
此时,养育者的回应,构成了他对世界的信念。
哭的时候有人哄,难受的时候有人抱,饿的时候立即得到满足。
和养育者的这些稳定而积极的互动,会让孩子获得最深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让孩子完成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安全的,做出确定。
这种亲密的情感关系,在发展心理学上被称作“依恋”,是一切教养的根基。
如果父母错失了建立依恋的阶段,没有和孩子建立依恋,会造成亲子间终生的隔阂,也将成为管教中最难消融的问题。
2~4,第一反抗期
2~4岁的孩子,开始进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
这是人类幼崽向智人转变的第一步,标志着家长需要开始和孩子斗智斗勇了。
相比两岁前,孩子开始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了,他能走能动,能说一些简单的话语了。
他就会去通过自己的行为,双手双脚来完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并且会尝试用言语和行动挑战大人的权威。
从而认识到自己身体拥有力量,确认对自己内在的一种认识。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这个阶段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看待问题,都是从自己出发,很少去考虑别人。
变现到现实层面,就是:什么都要自己来,什么都要听我的,不依就会情绪爆发。
4~7,学龄前期
然后4~7岁,是学龄前期。
这个阶段,是孩子关于自信,关于勇气建立的关键期。
有的小朋友在这个年龄段,会特别有表现欲,大人一说话他就插嘴。
但有的小朋友,就会很羞怯,妈妈说叫哥哥叫叔叔,然后他就会躲着。
4~7岁这个年龄段,如果我们给予孩子过多管束和评价,会让孩子在日常中去考量自己的行为会得到什么评价。
比如,看见马老师,孩子立马打招呼“马老师好”,然后马老师会说“你好”。
孩子很开心,这个行为本身带给孩子一种开心感,周围的人也会有一些评价,“你看这孩子多懂事”。
如果有一天,孩子不高兴,就没打招呼,妈妈催快点叫人。
可孩子刚好在自主性的发展过程中,他就会“我不,你越让我干,我就反而越不干”,然后孩子就会得到一个评价:这孩子没礼貌。
孩子会觉察到:和打招呼相关联的,是外在社会对我的一个评价和情感态度。
如果我不打招呼,就会受惩罚、被批评。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害怕受惩罚,越紧张,越紧张就越可能出错,进入恶性循环。
所以,在4~7岁这个阶段,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更多的赞美和鼓励,不要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让他在4~7岁,关于勇气和自信的心理诉求得到充分满足。
7~12,学龄期
7岁之前,孩子基本上不会被社会所要求,没有指标型的压力。
7岁后,上学了.孩子开始进入社会评价体系。
孩子在面对社会评价的过程中,考验的就是之前安全感、自主性、勇敢、自信等发展得够不够好。
如果之前这些心理发展够充分,孩子进入到社会系统时,他就更能坦然面对。
此外,竞争关系随之出现,多元的竞争状态,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
另外,7~12岁之所以特别关键,是因为孩子生理上的变化,会引发心理和思智上的变化。
在9岁10岁前,孩子更多的是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
比如3朵花加3朵花是几朵花,他会说六朵花。但孩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用形象的结合得出的答案。
但9岁和10岁后,孩子再算3+3=6,是通过抽象的和逻辑性方式来去获得知识。
所以这个年龄段,我们家长要带孩子更多地去了解、进入到抽象逻辑思维的世界,带他做一些数字型游戏,让爸爸更多参陪伴引导孩子等。
12~18,青春期
12岁~18岁,就是心惊胆战的青春期。
孩子在第一反抗期完成生理层面的独立发展,到了青春期,孩子就要完成在思想上的独立,以及自我认识的发展。
这个阶段,孩子会强烈要求:个人独立、跟父母拉开距离、建立边界性。
心理发展的需求反映在现实层面上,就是:你离我远点,你别说了,我的事不想让你知道。
小时候,孩子和父母是共生状态,然后是并行孪生状态。到了青春期,就是分化状态。
当孩子和父母慢慢分离,才能够真正去看见对方,才能更好地相爱。
但很多父母会拒绝分离,想把孩子死死控制在依恋状态。
这就容易陷入一个误区:我曾经走的弯路,不能让孩子走。
你有没有想过,你之所以会走到正路上,是因为你走了无数弯路。
如果让孩子走在我们认为正确的路,他就发现不了自己的成长空间。
对孩子来说,也就仅仅是我们的成功人生复制了一遍,那是妈妈的成功,却不是我的成功。
千万别忘了,青春期的孩子,是要完成自我认知的,他要的就是“我要活成自己的样子,不是活成别人的影子”。
另外,很多家长不敢让孩子去经历人生,是因为不敢相信,孩子也拥有自己的力量。
这种不信任,本身就带着些许否定的意味,对青春期孩子来说也是致命的。
这些都是是青春期孩子,跟家长冲突不断的重要原因。
孩子的心理发展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心理需求、发展任务还有很多。
文中只是讲解的一部分,更多解开孩子心灵的密码,需要你在心理学里面去寻找、去发现、去学习。
原创文章,作者:父母成长说,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epinmedia.com/1448.html